师说新语|拥抱开源,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协作者

来源: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作者:甘莅豪

时间:2025-10-27 10:05:38

同学们,当我们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扬帆启航的新学年路口,讨论“未来人才该具备什么素养”时,有一个词或许常被你们忽略,却在悄悄决定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话语权”——那就是“开源”。今天,聊聊开源生态的意义,以及你们如何能成为推动这一事业的“新力量”。

简单来说,开源并非高深莫测的技术术语,而是一种“全球无偿协作”的技术生态:开发者们开放自己的代码,像搭积木一样共同完善技术,最终构建起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谁能主导开源生态,谁就能在AI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动——这就像在建造一座大厦,开源生态就是“地基”,地基稳固,未来的创新才能走得远。

但当下,我国的开源生态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不少机构习惯用“短期收益”衡量成果,觉得看不见即时回报的开源“不划算”——这与开源“长期协作、共享共赢”的核心逻辑背道而驰,于是“挂名开源”的现象多了起来。这种缺位,让我们在全球百科平台、开源数据集、大模型创新建设上落后一步,甚至直接削弱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培养真正懂开源、爱开源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与你们的成长路径紧密相关。

或许有同学会问:“我是高中生,离开源还远吗?”其实不远。未来的开源人才,需要的不只是“会写代码”的技术硬实力,更需要三种“软实力”,而这些能力,从现在开始就能培养。第一是“懂规则”的能力:开源是全球协作,必须熟悉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社群对话规则——比如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代码成果,也明白如何尊重他人的知识创新。这就像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得先晓“事理”,懂“礼仪”。第二是“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你可能要和美国的开发者讨论代码优化,和德国的团队同步项目进度。因此,不仅外语水平是基础,还要学会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协作习惯——比如有的团队习惯高效简洁的沟通,有的则注重细节讨论。学会适应,才能真正融入全球社群。第三是“数据思维”的能力:AI离不开数据,未来的开源项目会更依赖数据处理与分析,哪怕是现在学习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尝试用简单工具整理信息,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对你们来说,参与开源的第一步可以很“小”:比如从注册成为GITHUB、互联网百科全书社区成员开始。很多开源社区会为初学者设置“新手任务”——可能只是优化一段文档、修复一个简单的代码漏洞,这些任务门槛不高,却能让你直观感受开源协作的氛围;再比如多关注国际开源平台的动态,看看顶尖开发者如何讨论问题、如何推进项目,慢慢培养“全球视野”;甚至日常的外语学习也可以更有针对性——试着用英语阅读一篇开源项目的介绍,用外语在国际社群里提问,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都是在积累“国际协作”的经验。

当然,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生态土壤”。这就需要我们构建“开源社群+开源组织”的双枢纽模式:社群是“毛细血管”,年轻学习者可以在社群里交流心得、寻找伙伴,比如加入校园开源兴趣小组,和同学一起设定社群规则,尝试小型项目;组织则是“主干”,负责制订计划、提供资源,比如推动学校开设与开源相关的选修课,或者联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更重要的是,正如研究团队呼吁的,我们需要将开源生态贡献纳入国家战略,搭建跨越国界的“法律-经济-激励框架”——当国家为开源保驾护航时,你们的每一份努力才能更有方向,更有价值。

同学们,新时代的“成才观”,早已不是“独善其身”的优秀,而是“兼济天下”的担当。参与开源,不仅是学习一项技术,更是参与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公益”——你们写下的每一行代码,都可能成为AI底层架构的一块砖;你们提出的每一个想法,都可能为全球开源生态注入“中国智慧”。在“十五五”起步的新征程上,希望你们能看见开源的价值,从现在开始积累能力,培养视野,未来既能在技术领域立足,更能在全球协作中发出“中国声音”,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贡献”写下属于你们的篇章。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