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应该如何做?这所学校认为:学会感恩要从夸夸身边人开始!

来源: 第一教育

作者: 王佳依

时间:2020-11-05 16:08:45

“学会感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学生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学校和社会呢?

近日,上海市徐汇中学的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刊登了一组“夸夸我的好家长”系列征文,学生纷纷用文字记录下了与父母之间的难忘故事,读来温馨而感人。

有着170年历史,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徐汇中学,旨在培养具有“感恩、善良、责任、大气”的“汇学”学子,学校也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对父母的爱,用质朴的语言来表达

“脚步声渐渐靠近,在书房的门前停顿片刻又逐渐远去。我起身打开房门,便签上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万籁有声,而满室寂寂,眼前的字似乎有些模糊起来。我将它揭了下来,写上‘凯风自南,吹彼棘薪’,又悄悄贴在了妈妈卧室的门上,我相信,妈妈一定能够看懂我的感谢……”

高二(1)班的石聆吟在《风筝·明灯》一文中,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和妈妈之间的情感。石聆吟同学把亲情比作天空中风筝下一根隐形的线,默默地牵住风筝,而她就像那天空中的风筝,无论飞得有多高,那根风筝线总还是在妈妈的手里。

石聆吟同学

“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双方的比分咬的很紧,眼看爸爸将要射门,却被对方球员撞到。身体虽然受到撞击,可是脚的动作却丝毫不懈怠。进球了,全场欢呼起来。爸爸的左手肘却骨折了,可他依然坚持完整场比赛,直到到了医院,他才感受到那钻心的疼。在接受完治疗后,还安慰我说没事儿,接着又马上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下今天场上一些发挥不当的地方。”

这是高二(1)班的金迎贤回忆了坐在观众席上,观看爸爸比赛时候的场景。金迎贤同学在文章中感谢爸爸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她,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指引她前行。

金迎贤同学和爸爸

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日渐老去,他们值得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恩,这也正是徐汇中学举办此次征文比赛的初衷。

每年的4月是徐汇中学的德育月。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学校举办了“夸夸我的好家长”和“夸夸我的好老师”线上征文活动。

校长曾宪一说:“学校的感恩教育分三个阶段,分别为知恩、报恩和施恩。在’夸夸好家长’和’夸夸好老师’征文比赛之后,也会让学生来写一写自己的学校、社区、城市和国家。”“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这也是校长曾宪一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原则。

“感恩教育”德育品牌,需要家校共同打造

去年的德育月上,学校学生发展中心策划了“感恩在心,责任在肩”为主题的教工学习活动,活动邀请到了学生、家长、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兼年级组长四种不同身份的师生进行主题演讲。

高二(1)班的欧昊芸同学说:“在徐汇中学学习生活的六年里,参与了名家讲座、情商课程、拓展研究、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等,学校关注学生发展的多彩教育让我收获满满,心怀感恩。”

校级家委会副主席、高一(5)班家长黄炯女士分享了培养两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并对汇学“感恩、善良、责任、大气”的培养目标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据悉,徐汇中学已经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细节入手,家校共育”的德育特色。校长曾宪一介绍说,目前学校还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开设了数10门课程,其中包括学生心理健康、亲子沟通、学生青春期、单亲家庭等主题。

此外,徐汇中学也在不断思考把主题班会与家长会有效地结合起来,当家长、老师和学生三者坐在一起,学生便能体会到家长和老师们对其深深的爱,在感动中学会感恩。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学校在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实施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是身教胜于言教。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也要记得时常和孩子说“谢谢你”。

二是让孩子从感谢父母开始学会感恩他人。孩子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他们的辛劳和热爱,这份爱是独一无二的。

三是家长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做父母的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同时,父母还需有意识地激发和呵护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是让孩子体验辛苦。针对年龄特征,选择性地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了解家庭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让其适当吃些苦,多一些亲身体验。

五是留意大自然。鼓励孩子对周遭的事物引发的灵感心存感激。告诉孩子,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一花一草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六是化态度为行动。当一个孩子在家帮忙把碗盘放好,就是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家庭与食物的感恩。当一个学生帮助老师提录音机,也是在以行动表达了他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父母应当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孩子看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后,对自己的舒适生活又会是另一种体会。听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看看老旧的影片对现在的孩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通过从横向和纵向多方位的比较,孩子便会发现自己比许多人幸运,比上不足,比下足足有余。

八是做一本感恩集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平时在杂志或者报纸上看到的值得感谢的画面剪下来,将图片贴在一本本子上,很快你将会拥有一本具有视觉效果的生活感恩回忆录。

走近百年校史,用感恩之心铸“汇学”之魂

据了解,在2010年,徐汇中学修建了集中展现学校发展历程的“汇学”博物馆和“汇学”长廊,博物馆和长廊里的每张照片、每篇文稿、每件家具和每块砖石都在记录着“汇学人”的过去和当下,这个集历史、文化和教育为一体的宝库也是徐汇中学开展感恩教育的绝佳素材。

近几年来,学校非常注重构建校史文化特色德育课程,通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校史拓展课、培训校史馆讲解员、开设知名校友专题讲座、组织在校学生与两院院士校友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方式认识并传承“汇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学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共青团员采访校友魏敦山院士

共青团员采访校友褚君浩院士

校长曾宪一介绍说:“目前,徐汇中学的校史文化特色德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为走进‘汇学’校史文化;第二个阶段是在活动过程中构建校史文化德育课程;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发扬光大‘汇学’精神。”

其中,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学校的新生,帮助他们了解校史,产生作为“汇学人”的自豪感。在第二个阶段,学校组织学生走访“汇学”前辈,倾听“汇学”故事,并编写成《汇学名人拾趣》校本教材。

第三阶段将由学生自荐,学生会考核、选拔并培训“汇学”博物馆、“汇学”长廊的义务讲解员,这些学生以“汇学”校史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在校内外宣传“崇尚科学,爱国荣校,多元发展”的“汇学”办学传统。

为此,徐汇中学还开设了“汇学”博物馆和志愿服务队的培训课程,采用自主报名和班级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初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分别募集讲解员。

据悉,讲解员需要在熟悉博物馆和长廊的每一个物件、每一幅画面,成员之间也会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模拟为来访者讲解和解答问题的过程。

近几年来,义务讲解员服务队已经累计接待访客近万人。同时,学校还利用校园橱窗、校广播站、校园网宣传今天的“汇学”师生爱国荣校的故事,以此激励更多的“汇学人”发扬光大“汇学”精神,代代延续“汇学”传统。

校史是学校发展的历史,通过学生志愿讲解员的讲述让校史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使每一位“汇学人”都能感受到校史的厚重,从而找到独有的精神归属感。


照片由徐汇中学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