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②|上海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5-11-07 10:47:3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蓝图。上海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立足教育强国建设使命,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深化思考与实践,一起来看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一线声音——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杨振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一次谋划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的历史性盛会。会议对我国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对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把全会精神落实到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的光荣使命中,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工作细节中,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中体现使命担当,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一定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尤其着眼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全力做好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砥砺奋进、勇毅笃行。未来五年,上海交大将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原始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挺膺担当、迎难而上,加快提升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能级和贡献度。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丁奎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主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抓好教育,拥有自主的、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我们要深刻把握三者内在一致、相互支撑的逻辑关系,坚持把教育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支撑,把科技作为教育变革、人才成长的重要牵引,把人才作为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郑庆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规划锚定战略方向,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同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全过程、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近年来,同济大学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路径,优化学科布局,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并首提“工程智能”建设思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紧锣密鼓推进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学校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初心使命,既着眼宏观战略,又立足微观坐标,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只争朝夕,奋发有为,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同济人新的更大贡献。

同济大学校长 杨金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为未来五年国家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更为科教事业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指明了奋进方向。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同济大学将坚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阔的战略视野,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学科和未来学科,积极开拓“AI+教育”的立德树人创新模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同济智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入新的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次举足轻重的关键会议,规划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清晰蓝图,令人深感踏实、安心和振奋。深入学习和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华东师大党委将在学习把握“十五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要求的基础上找准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刻领会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特别是关于“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任务要求,以高质量编制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抓手,深化改革攻坚破局,抢抓机遇开拓新局,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凝心聚力从“加速”向“突破”迈进,以加快建设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实绩实效,为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会议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任务,高瞻远瞩、举旗定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吹响了号角。华东师范大学“十五五”时期的关键词是“突破”。我们将坚信“唯卓越方可立足”,坚持“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理念,采取“多态叠加、错位发展”思路,建设以“使命感”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加快创立各级各类引领性的育人新模式,解决社会、产业、学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追求卓越到实践卓越、从面向前沿到进入前沿、从靠近一线到投身前线,努力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蒋传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十五五”时期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学校将把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与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高质量谋划和编制学校“十五五”规划,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学校智慧和力量。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轩福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国家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意义深远,令人深受鼓舞。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许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仅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也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校将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将其切实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根本方向,明确学校“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施工图”与“任务书”,将全会精神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面向数智时代发展需求,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以高素质教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凝聚起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当前,我国创新驱动的基础框架已经形成,需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引领作用,巩固扩大金融科技的人才储备,全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上海财经大学将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更高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紧扣数智化时代人才需求,切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规划好、落实好,深化数智新财经教育体系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学科创新与政产学研融合,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为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上财智慧。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王凌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越是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学校党委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推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落实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凝聚共识、锐意进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科创支撑。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朱新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抓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以“重服务、强贡献”为核心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需求,科学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未来学校将全力推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见效,着力提升卓越工程创新人才的供给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坚持在服务中凝练办学特色,在贡献中增强发展动能,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