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11-06 14:13:57
今年9月起,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实施。记者走访发现,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已成为申城校园体育的新风尚,正吸引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入阳光。今天,跟着记者一起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看看——
下午三点半,他们奔向操场雷打不动地开启“阳光下午跑”;在大课间时分,他们扬起球拍,让羽球划出青春的弧线;“JECAS舞”音乐响起,他们随着节奏舒展肢体……这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学生们的体育运动日常。
上海出台《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中小学校保障每天运动时长,提升学生运动质量。为全面落实文件精神,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扎实开展校内外体育综合活动,构建起全时空、全场域的以体育人新样态,为破解学生运动时间碎片化难题提供新思路,彰显出体育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中的独特价值。

从实景到多维
全场域拓展运动空间
虽然坐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区,静教院附校的老师们也挖空心思创造足够多的运动空间。在建校之初,学校就把一半的面积留作学生运动场地。全校占地22亩,其中拥有250米环形跑道的大操场就占了10亩。

为了让学生在恶劣天气也能上好体育课,学校打造“上天入地的交叠式运动空间”。在雨天,教学楼一楼被巧妙地转换为跑道,足以容纳7个班级同时开展体育教学;操场下方还藏着两个大小不一、高9米的室内篮球馆,面积为三个标准的室内篮球场大小,适用于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以及各类课外运动项目。
此外,该校有效利用校内各种空间,设计了将体育运动与国防体验相结合的赛事活动。如,在“无线电测向”比赛中,专业教师将信号源分散在草坪和花坛之中,学生领取无线电探测器后,根据耳中“侦测”到的“滴滴”声在校园里攀爬、匍匐,寻找信号源,享受探秘的乐趣。“光电射击”比赛采用光电射击系统,学生手持电子枪发射激光击中靶标,这类比赛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大幅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和热情。
学校还搭建了面积为700平方米的“交互式体育馆”,馆内配备了沉浸式体育训练系统,创新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在“魔毯幕布”项目中,学生可模仿大屏上的示范动作,实现交互式运动;“智能跑道”则能够模拟多样化的地形环境,使跑步运动也能趣味盎然。这些互动设备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运动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室内也能享受到多样化的运动体验,进一步拓展了运动空间的维度。

运动场地和设施是学生实现运动自由的重要基石。静教院附校校长倪继明表示,经过精心规划校园布局,充分利用教学楼及周边区域,学校打造出了多种形态的运动场地,其中引入的现代化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全场域的活动场所。
从课内到课外
全天候保障运动时间
在静教院附校,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时刻”,足球、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区热闹非凡,特别是校园原创活力操——“JECAS舞”,巧妙融合了体育与舞蹈技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据介绍,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通过精心规划,统筹用好各类课程课时和课后服务时间,打出一套“快乐体育课+幸福大课间+阳光下午跑+课程化课后服务”的组合拳,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在校内扎实开展。
如,每到下午三点半,全校学生便汇聚到操场,雷打不动地开启“阳光下午跑”,高年级学生每天跑步超过1000米,低年级学生也能完成600米。

课后服务时段是学生开展专项体育运动、加强体能训练的好时机,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质特点和运动需求,开设了近30门体育类“5+2”课后服务社团课,学生可自主选择瑜伽、网球等项目练习。
此外,在体育课堂上,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开展组内训练或跨组竞赛,有效避免低效的重复训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间10分钟的碎片时间也被有效利用,学生们奔向操场,开展各种趣味运动,并借助数字设备进行体育锻炼。

静教院附校副校长何华介绍,除保障学生每天在校期间的运动时间外,在寒暑期、节假日,学生和家长也会根据学校的要求,就近开展亲子类体育运动,自主练习创编的校园操“JECAS舞”,爸爸们还组建了足球“父联队”带着孩子驰骋绿茵……
“这样的校内外体育综合活动我们已经坚持开展了二十多年,体育运动融入了校内外学习生活,为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记录陪练到诊断评价
体育教学有了新样态
除在时间与空间拓展上做文章外,静教院附校积极落实国家对体育工作的新要求,借助先进设施设备,从助力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兴趣、推动综合评价等角度,全面推动体育教学的变革性实践。
传统体育课堂受教学时间和人数的限制,教师较难实现个性化教学。为实现因材施教,静教院附校引进授课助手软件,精准捕捉学生技术动作的关键点,不仅教师能有针对地指导学生纠错改进,学生也能自主学习、诊断与完善。另外,校园里还有多个趣味运动小游戏供陪练选择,让学生可随时进行体能练习,获得“沉浸式”的运动体验。

一组亮眼数据成为静教院附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生动注脚:学生近视率远低于全市均值,肥胖超重率持续处于低位,中考体育长跑得分率连续领跑全区,市、区赛事中师生摘金夺银的身影频现……
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躬身践行,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对体育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校长倪继明表示,学校将始终以“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让运动成为滋养孩子的阳光雨露,助力每一位学子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奔赴更具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未来。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