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11-05 11:22:00
“原来韬奋先生在交大附属小学阶段就立志要当记者了,我也希望像先生一样以笔为剑、为民发声。”“韬奋学长一生办报救国,我很想告诉他,如今国泰民安,正是他所期盼的。”11月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现场,青年学子们纷纷抒发感怀。当天,这所与邹韬奋渊源深厚的学府,通过首次公开的珍贵史料、以“韬奋”命名的校园道路等多元形式,展开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让这座百年学府充满了特殊的温度,也全方位立体呈现了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遗产与时代价值,并展现了他伟大而不失生动的人生。

此次活动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韬奋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媒体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新闻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与上海交大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新闻先驱,共话精神传承与时代担当。
校路铭志
“韬奋路” 揭牌立标,百年学府铸精神地标
“韬奋路” 三个大字在秋日阳光里格外亮眼,路牌西侧的介绍牌上赫然写着:“1912年至1919年,(邹韬奋)先后就读于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中学及大学电机科。”这条“韬奋路”很短,却串起跨越百年的新闻信仰。

当日下午14时许,“韬奋路”揭牌仪式在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正门前庄重举行,标志着这所百年学府将先驱精神印记永久镌刻于校园肌理之中。作为邹韬奋先生青年时代求学的重要场所,上海交通大学为他日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确立当一名“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的人生理想奠定了坚实根基。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青韵结合自身学习实践经历,分享了青年学子对韬奋精神的理解与体悟,表达了新一代传媒人追随先驱足迹、坚守人民立场、勇担时代使命的坚定决心。
“韬奋路”,这条紧临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校园道路,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上海交大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传媒人才的“精神廊道”。它将时刻提醒每一位交大学子,铭记邹韬奋先生的爱国情怀与职业操守,“永远立于大众立场”。据了解,“韬奋路”的设立是学校将精神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交大将以这条路为纽带,让韬奋精神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不竭动力。
缅怀先驱
新书新曲新影像,百年诞辰创新“打开方式”
“诸位同胞,我是邹韬奋……”14时30分许,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一楼报告厅里响起了一个低沉而坚定的男声,邹韬奋先生的肖像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数字人”,向现场来宾讲述他“执笔为剑、恪守新闻理想”的一生,也为“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拉开了序幕。该数字人由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师生基于邹韬奋先生真实照片、文字资料和故居展陈,融合AIGC技术生成,并首次从韬奋先生本人的第一视角展开影像自述。引导片《走进邹韬奋》展现了他创办《生活》周刊、生活书店,在黑暗年代中以笔为剑、为民族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的崇高风范。一幕幕场景生动再现,让现场观众沉浸式回顾了韬奋先生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纪念大会上,多项重要成果相继发布。为纪念邹韬奋先生,青年作曲家罗威谱写了交响序曲《韬奋》,以旋律致敬先贤;青年歌唱家张帆涛用歌声演绎韬奋先生信仰的力量与光芒。这份凝结着敬意与才华的作品,其总谱正式捐赠给上海交大,为传承韬奋精神增添了鲜活艺术载体。

《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新书首发仪式成为一大亮点。韬奋精神纪录片《追寻信仰之光》精彩片段点映,首次向观众展现了邹韬奋先生在病榻上写的《患难余生记》手稿,该手稿现保存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档案馆,用的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稿纸。韬奋先生在里面系统总结了生活书店的“生活精神”: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和同志爱。这部纪录片由上海交大纪录片中心主创摄制,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员、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陈亦楠担任总导演,以光影之力传递韬奋精神价值,充满真实力量的史料细节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
为大力弘扬韬奋精神,上海交大遴选学员骨干组建“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让青年学生成为韬奋精神研究的主角、宣讲的主力、学习的主体。
育英传薪
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收官,青年接力显担当
“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是上海交通大学以韬奋精神为引领,面向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在各界支持下、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探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至今已走过三年。当日纪念大会后,“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三期)召开总结座谈会。
据介绍,上海交大“韬奋计划”自实施以来打破专业壁垒,吸引了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人文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建筑学、环境科学、兽医学等文理工医各领域14个院系的学子,构建了跨学科传媒人才培养新格局。“韬奋计划”还开创了国内高校整建制赴中央媒体实习的先河,学员分赴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实习,深度参与多项重要报道任务,以跨学科的活跃思维及扎实的专业素养展现了交大学子的良好风貌。
总结座谈会上,学员代表依次分享实习感悟与成长收获。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践不仅提升了新闻采编、策划创新等专业能力,更坚定了投身主流新闻事业、为人民发声的理想信念。“韬奋计划”首期学员中,多人选择报考和入职主流媒体,用实际行动践行韬奋精神。
研思践悟
学术研讨深耕 共探精神传承之道
“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第二卷就设立了‘读者信箱’,这种主动策划、邀请读者深度参与内容生产的做法,正是今天用户生成内容的前驱与典范,这也足见邹韬奋热烈的服务精神、强烈的受众意识与前沿的经营理念。”在当天下午同步举行的“韬奋精神的新时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上,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主编肖伟光对韬奋精神的分析与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韬奋精神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韬奋精神的时代回响》文集不仅是对邹韬奋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更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研讨会上,业界大咖与学术名家分享深刻见解,强调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在融合发展浪潮中传承韬奋先生的创新精神,聚焦传播生态变革,分析了韬奋精神在新媒体时代的表达创新与传播策略。研讨会下半场,上海交通大学韬奋精神青年宣讲团的成员们,纷纷从青年视角解读韬奋精神,展现了交大学子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记者 程媛媛
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