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个民办高校探路专硕培养,竞争优势何在?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文汇报 储舒婷

时间:2025-10-31 09:49:52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降至388万,较2024年减少50万。与此同时,研考国家线迎来近三年首次全面下降,降分幅度约10分。

在考研降温的大背景下,今年9月,上海杉达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总计60名硕士新生。  

这个新动向也引起了高教界的关注与讨论。作为上海第一所开启研究生教育的民办高校,学校研究生招生情况如何?在读研更追求“性价比”的当下,民办高校的专硕教育吸引力何在?如何更好满足学生的深造诉求?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这所学校,并试图寻找答案。

职场人读研,学历“镀金”已不是主要目标

记者从上海杉达学院获悉,该校首届60名硕士生分布在三个专业,分别是金融、电子信息和护理。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陈奕就是首届护理硕士新生之一。“我是一名护士长,读研的目的并非为了学历‘镀金’,而是想把临床上的问题变成研究课题,并带动整个科室护士做科研。”

这也是不少入学新生的共同心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顾陈婕也表示,在平时的工作中,解决临床难题需要依靠证据和数据,“我觉得自己的科研能力还有待提升,决定来充电。”

上海杉达学院护理专业招收的首批硕士新生总计33人,均为第一志愿录取,无一调剂。他们中,有28人是来自沪上各大医院的在职护士,只有5人是应届生。

上海杉达国际医学技术学院院长徐燕告诉记者,学校招生信息发布后,不少医院都有多位在职护士前来报考,但最后只考上1-2个,“能录取进来的都是医院重点培养的骨干,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生源质量过硬。”

事实上,和从前更多考生为了“刷学历”而考研有所不同,如今,考生的读研选择更趋理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职场人读研,大多是源于事业发展的需求。

一位来自金融专业的硕士新生说,自己是被师资吸引、决定来读研的,“这里有一位讲《投资学》的教授,有着20年的金融市场经验,听他讲实操案例,比看十本教材都有用。”电子信息专业硕士新生刘嘉敏告诉记者,“一开始自己也担心民办院校的教学可能有点‘水’,但学校的课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据悉,今年电子信息专业15个名额全部招满,新生报到率100%。

除了培养方案“接地气”,学费无疑也颇具吸引力。上海杉达学院首届专硕学费为25000元/年,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办院校专硕动辄六七万、多则十多万元一年的学费,显然性价比极高。

不是“凑数”,是补市场“刚需短板”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4年,7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增幅达68.3%。部分研究型院校已出现“本研倒挂”现象,即在校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这可以理解为研究生“过剩”吗?如果研究生已经“过剩”,民办院校开启研究生教育,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在哪?

对此,有高教专家分析,从统计数据看,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具体而言,学术型人才过剩,实践型人才短缺;部分文科及传统专业的研究生过剩,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生短缺。

徐燕以护理专业举例。从全国范围来看,平均100个护士中,研究生学历仅0.2人,上海大约是0.7-0.8人,而这个数字在美国是18人、东南亚国家大约在5-6人。“从社会需求看,护理学人才的缺口是显而易见的。”

“民办高校办研究生教育,不是‘凑数’,是补市场的‘刚需短板’。” 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介绍,学校将金融、电子信息、护理设为首批研究生专业,核心是希望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国家、城市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适配。所以,每个专业都有扎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比如,上海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催生了养老金融的需求;电子信息领域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各行业支柱,也急需专业人才。

当然,对一所民办高校来说,要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的研究生教育实现“逆袭”,也考验学校的底气。从学校条件看,上海杉达学院的护理专业早在2017年就进入上海市硕士点培育计划,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郭启浩团队合作轻度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研究也已一年多,合作成果丰硕;电子信息专业有近20年与华为合作的基础,今年还选派青年教师赴上海大数据治理研究院参与数据治理项目;金融专业则打造了研究生专属的“智慧研学中心”,汇集内部专用的线上学习资源,还聘请了公募基金近三年排名前列的业界明星担任导师。

产教融合不是“思考题”,而是“必答题”

民办高校探路专硕培养,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解读,也可被视为是“大学直面洗牌、勇于迎接挑战的改革之举。”

当前,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宛如“鲶鱼”一般搅动高等教育界格局,打破了传统印象中公办和民办高校的“高下”。另一方面,从考分位次来看,一度处于“下游”的民办高校也不甘于此。在这一轮高校转型中,曾经的“守门员”准备靠什么翻身?

“比起光鲜的学历文凭,大家更看重专业能力的含金量。”在陈以一看来,要满足学生的深造诉求,对民办高校来说,通过产教融合来增强竞争力,不仅可行而且必须。简言之,深化产教融合不是“思考题”,而是“必答题”。

如何让学生有贴近市场需求的真实践?以上海杉达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实践环节就要求学生至少在企业待12个月,学校和华为、商汤科技、上海大数据股份等企业建了联合基地,由20多位企业专家任行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

确保每个专业都有“独门优势”,该校护理专业也有更细分赛道——把“护理+康复”融合作为核心特色。针对老年人生理功能下降的问题,尤其是聚焦阿尔茨海默症照护,“我们和六院团队合作,已经摸索出轻度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的一些方法,未来要把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照护方案。” 徐燕说。

陈以一告诉记者,就学校首届专硕而言,学校的导师与研究生比例达到3:1,即60名学生配备超180名导师。未来,学校还将联合行业企业持续增加导师数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充足的指导资源。

“民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能‘学真东西、干实在事’。”陈以一说。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