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李蕾
时间:2025-10-29 10:41:29
撤销网络工程、假肢矫形工程2个专业,停招制药工程等4个专业......这是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招生专业设置上的新变化。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日前,记者从上海理工大学综合改革通气会上获悉,从2025年至2027年,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调整进入加速期,将陆续停招、撤销、调整11个专业,包括税收学、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而从2028年开始,进入稳步调整期,计划停招2-4个专业。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并非一撤了之
一方面,缩减部分专业;另一方面,规划新设新专业。
上理工教务处副处长李凌介绍,学校围绕医疗器械、能源动力、光电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智能、系统管理六大服务领域,在升级改造专业集群的同时,规划新设智能化、绿色化、交叉性的新专业,比如材料智能技术、航空航天(方向)、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低空技术与工程、具身智能(方向)、应急管理等。

“格致创新班”学员在实验室开展交流
为何要持续进行专业调整?“上理工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产业发展需要,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优化体系。”教务处处长单彦广表示,学校重点强化工科专业优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集群,提升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具体而言,计划到2030年,学校将普通本科理工农医招生比例提高至78%以上,扩大专业硕士招生占比超70%,理工农医类达85%以上;动态调整超1/4学科专业方向,以满足高性能医疗器械、机器人等行业对人才的急需。同时,学校将增设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应急管理等新兴交叉领域新专业,建设300门“AI+”课程,实现AI教育全覆盖。此外,学校还将“关停并转”假肢矫形工程等12-14个就业率低、报考率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
专业怎么调?哪些专业缩减?哪些专业增加?上海理工大学推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如今,产业需求变化很快,增设的专业并不是‘一增了之’,也要全过程跟踪效果,如果不合适会继续调整;撤销的专业,如果有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也可恢复招生。”李凌解释,学校经过综合评估后,对符合恢复招生条件的专业,可予以恢复招生,对未达恢复招生条件的专业,予以停招并撤销。
红黄牌预警,可进可出
那么,专业增减具体怎么评估?以什么作为依据?
上理工对所有本科专业实行“红黄绿牌”制度,综合考量“需求、招生、培养、就业、监测”等关键因素,并同时考虑第三方社会评价,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监测、评估、跟踪与反馈。

“住企培养”项目学生姚宇在实验室测试企业科研项目
李凌介绍,在招生环节,重点考察高考志愿率、大类分流报名志愿等核心数据;在培养环节,重点考察专业建设质量、教学成效及资源配置效益等关键维度;在就业环节,重点考察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等),通过构建需求响应评估,科学研判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专业评价综合得分低于1.0的,将被给予黄牌警告;若同一专业连续三年获得黄牌警告,则升级为红牌警告;其余专业认定为绿牌专业。受到黄牌警告的专业从行业前景、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加强学生学业帮扶及就业指导。
动态预警机制,可进可退。受到黄牌警告的专业,如果当年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及国内外升学率指标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则可免除黄牌警告。受到红牌警告的专业,学校将综合考虑专业的产业背景、市场需求及专业建设规划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审议决定是否限制或暂停招生。

机械学院学子在企业实践
科研项目课程,既搞科研又算学分
专业设置调整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随其后。
上理工开设“科研项目课程”,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真实科研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研究生态。依托的科研项目涵盖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学生可根据兴趣跨学科选择项目,并进入实验室参与从选题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
“原来,参与科研项目,大部分是研究生跟着自己的专业导师来做,专业背景比较单一。”李凌解释,但现在的项目越来越多需要跨学科知识,单靠一个专业的老师并不能完全胜任。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把科研项目挂上网,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招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组成“联合战队”。“而这一科研项目可作为课程,折算成同学们的学分,也算老师的课时数。”李凌说,这样满足了学生老师既做科研又上课的需求。目前,上理工已开设495门科研项目课程,涉及2300多名本科生。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微专业企业实践
此外,上理工在本科阶段开设了21个校内微专业,覆盖所有学生;同时开设5个跨校微专业,涉及校内外约350名学生。单彦广告诉记者,学校围绕数字经济、文创等领域开设“小而精”的微专业课程以补充交叉技能;也能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支持学生利用课余碎片化时间按兴趣选修。比如理工科学生学习新媒体运营,构建“主专业+微技能”体系;还可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使其求职时多“加分项”,适配跨境电商、传统行业数字化等岗位。同时,微专业能破解传统专业更新慢、与市场脱节的难题,快速跟进新领域,改变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状。
今年7月结束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虽然只有短短四周的学习,但学生们直呼“收获满满”。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在公共实验中心的无人机研发实操环节,同学们从PCB板测试起步,排查电路通断、信号稳定性等参数,深化对电路设计原理的理解;在封装与焊接阶段,精准操作焊枪,将毫米级元器件固定在基板上。这种训练既锻炼了精细操作能力,更让人直观感受“细节决定成败”——一个虚焊可能导致系统失效,如同纳米级缺陷毁掉整片晶圆。
据悉,去年,上理工研究生院已开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绿色车辆 3个研究生微专业,2025年增设低碳能源技术、智慧人居学、AI+绿色化学与碳计量管理3个研究生微专业。

光电学院学生做实验
探索并未止步。针对产业急需人才,上理工研究生培养正在探索“缩短培养周期”的新方式,并尝试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
“初步设想通过本硕贯通来探索缩短急需人才培养周期。”上理工研究生院副院长郑继红解释,一些急需人才的专业,从本科大三开始进行本研贯通选拔,并开始本硕衔接课程。“这里的衔接课程,不仅有理论,还有科研项目、实践项目。”郑继红补充,如果是学硕,通过毕业答辩,预计2.5年可硕士毕业;如果是专硕,通过企业实践、住企培养,预计2年可硕士毕业,比原先培养周期缩短半年时间。
“同时,我们还在尝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郑继红解释,除了传统的写论文,实践项目或科研项目达到一定标准,也可拿到硕士学位。例如,工程硕士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的智力成果,类型可以包括机电产品、计算机软件或硬件系统、医学工程类、食品工程类、设备或装备、制造工艺等多种类型的工程产品(作品)等。
图片来源:上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