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10-29 12:14:45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10月25日至26日,“媒介学:智能时代的都市社会——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25)”举行。期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中文播客头部平台“小宇宙”App联合发布《“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并举行主题为“小宇宙大世界:播客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未来”的跨界圆桌讨论。

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对话的力量”——中文播客的公共价值报告》主编李梦颖介绍,该报告基于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中文播客主播问卷调查,并结合平台全量用户数据和典型案例研究,阐述了在信息爆炸但对话稀缺的时代语境下,播客如何通过创造个体间的对话,激活公共生活、培育新型城市文明,以此回应当前都市人普遍缺乏连接和对话的现实问题,并为理解播客作为新媒介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提供经验和启示。
报告揭示了中文播客用户的画像和行为特点。中文播客听众,以女性为主,女性用户占比高达68%;年龄上,青年是绝对主体,18-35岁的用户占比超过83%,其中25-35岁的核心用户群占45.17%;在地域和职业特质上,用户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达58%,其中白领(45%)和学生(29%)为最活跃群体。
在媒介使用行为上,播客用户的首要特征在于深度参与。播客单集平均时长达59分钟,但仍有61.5%的用户会完整地收听一个单集。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达79分钟,在发表过评论的用户中,人均评论字数为432字。更重要的是,这些互动并非单向留言,23.7%的单集评论区出现了多轮对话。对于收听超过100小时的重度用户,其评论意愿更是高达49.2%。此外,用户跨分类探索新内容的特点鲜明。近半数用户订阅超过10个不同分类的节目,在月收听100小时以上的重度用户中,这一比例超过80%;每周有近40%的用户会尝试收听新节目,接触新内容。
研究表明,播客听众不仅愿意投入较长时间收听播客,并且倾向发表长篇幅的评论、进行深入互动,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信息圈、打破“信息茧房”,挑战了传统认为短视频时代用户倾向快速信息消费和被动接受算法推荐的刻板印象。
2025年5月,中心联合小宇宙App面向平台全体主播发出问卷邀请,获得有效问卷1540份,系目前国内样本量最大的中文播客主播系统性调查。研究显示,播客主播以女性为主(66.8%)、平均年龄 31.7岁、受教育程度高,近9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文播客主播对于播客的公共价值,呈现高度共识。主播对“呈现多元观点和声音”认同度均值高达4.72(5分制,下同),对播客应“关注公共利益”(4.13)“为弱势群体发声”(4.31)“参与社会热点讨论”(4.08)均高度认同。其中,女性主播在“关注公共利益”“为弱势群体发声”“促进不同群体对话”等维度上,表现出更高的认同度和参与意愿。男性主播则在拓展播客合作、社群互动上更积极。此外,多数主播的订阅人数有限、播客亦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内容创作和个人兴趣是其投身播客的主要动力。如何扩大影响力、实现商业回报、维持整个播客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挑战。
报告还基于小宇宙平台“编辑精选”数据呈现了平台内容的运营策略,围绕新闻、科技及女性主义等热门话题对代表性播客案例展开分析,并从城市类播客与线下大型播客节两个维度呈现了播客公共价值的多重面向。报告认为,播客已成为支撑个体间互动、创造公共对话、维系异质社群的重要载体,以小群体之间的自由对话,回应当前都市人渴望真切交流的需求,重塑城市生活缺失的“地方感”,将激发都市社会的创新活力。

发布会后,“小宇宙大世界:播客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未来”跨界圆桌讨论随之举行。圆桌嘉宾们围绕报告的核心概念“对话”,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用上海“大世界”作比,将小宇宙播客平台理解为一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娱乐场。在这里不同趣味审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人群彼此相遇。其中,对话的重要性则在它对异质性的包容。她用上海“五方杂厝,华洋杂居”的历史特质来佐证这种包容性,认为当下的播客像当年的娱乐场一样,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形态的内容汇聚、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精彩的“大世界”。
“小宇宙APP”内容运营总监王娜从平台的视角,阐述了播客内容生产中的对话传统以及小宇宙对平台生态的培育。关于对话的重要性,播客“除你武器”“热可可”主播刘诗予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三位嘉宾还就播客的商业化前景、社区氛围与破圈之间的张力、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播客未来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与现场观众围绕播客与口语传统的关联、声音媒介的特质、播客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