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见自然,博物绘画如何温暖心灵?“市民读书汇”探索全民美育新路径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10-28 10:23:00

当AI绘画可一键生成“自然插画”,快节奏生活逐渐稀释都市人的感知力时,如何重建与真实自然的深度联结成为了一个问题。10月25日,由上海开放大学、上海书城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的“市民读书汇”第七期活动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活动以“博物绘心:当AI遇见自然,如何疗愈都市人的心灵?”为主题,邀请第一届中国博物学文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李聪颖与上海开放大学艺术教育教师团队展开深度对话,为现场市民搭建起自然观察与艺术创作的桥梁。

这场文化活动并非单纯的“绘画教学”,而是以博物为纽带破解数字时代“心灵疏离”难题,以美育为支撑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龄可享”的自然教育模式,为超大城市的生活带来“慢感知、深联结”的生活新范式。

自然疗愈

在笔墨间解码生命,让观察成为心灵锚点

“上海公园中常见的丝兰,年年绽放出大串花朵,却从未见其结出果实,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自然奥秘?”活动现场,李聪颖以身边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植物现象开篇,迅速拉近了与市民的情感距离。这位36岁开启博物人生、四十余岁毅然全职深耕博物绘画领域的创作者,用自身经历印证了“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这一理念。

李聪颖展示的莲结构手绘图,曾因科普短视频走红网络,甚至让刊载该图的杂志旧刊溢价翻倍。这幅作品的背后,是她对荷花水下生长规律长达半年的追踪研究:“多数人仅能看到水面上的荷叶与荷花,却不知淤泥中的莲鞭会逐步延伸形成‘荷径’,途中还会生长侧枝,这些侧枝的嫩梢便是餐桌上清甜可口的藕带。”她这种从“熟悉事物”到“深度认知”的探索过程,让绘画者在笔尖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强烈的掌控感。

她和团队还推进博物绘画在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实践。患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在她的带领下走进公园开展自然观察:不设绘画门槛、不做技巧限定,仅让孩子们用画笔自由记录所见所感。两个月后,原本坐不住的孩子不仅能完整画出蒲公英的绒毛、蝴蝶的翅脉,还开始用文字标注观察细节。“自然从不设评判标准,绘画也没有绝对的对错答案,这种无压力的表达形式,能帮助每个人重建自信。”李聪颖说道。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补充道,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涵盖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力,而博物绘画恰好三者兼顾:在户外观察中锻炼体魄,在专注创作中舒缓情绪,在交流分享中增进社会联结,是低成本、高效率的都市健康生活方案。

与AI共生

拥抱技术却不丢初心,原创探索永远在AI上游

当AI绘画工具能快速生成“自然插画”,强调“科学准确性”的博物绘画该如何应对挑战?这一问题成为专家对谈的核心焦点。李聪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拥抱 AI,但绝不迷信 AI——技术是节省时间的工具,却无法替代对自然的真实观察与情感注入。”

“博物绘画的核心是‘科学真实’——很多细节AI难以精准复刻,因为它只是对已有数据进行重组,而自然中永远有未知的奥秘等待探索。”李聪颖举例说,她曾在公园发现美丽月见草的花朵会“卡死”前来采蜜的小豆长喙天蛾,为弄清缘由,她连续多日蹲守观察,查阅大量文献并请教昆虫学家,最终发现花筒内部存在单向生长的绒毛。“从‘好奇现象’到‘探究原理’再到‘画笔呈现’,这一过程充满未知与惊喜,是AI无法模拟的,也是博物绘画的灵魂所在。”

上海开放大学艺术系专业负责人马晓军副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习博物绘画,如何能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可视化、品牌设计的深度与说服力?”对此,李聪颖认为,AI绘画与手工博物画在实际应用中各有特点,且手工博物画凭借其独特价值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手工博物画的突出优点在于不可替代的多元价值,它不仅价值更高,可售卖原件且因独特性,兼具经济价值、收藏价值与完整的著作权属性,而且疗愈效果显著,人文厚度深厚,质感独特可触摸,纸上绘画的肌理、笔墨痕迹及“在纸上摩挲”的触觉体验,是数字形式的AI作品无法复刻的。

美育破界

从课堂到生活,构建全龄可享的自然教育网络

“博物绘画不是小众艺术家的专属,而是人人可及的美育载体。”上海开放大学艺术系专业教师、插画师李宁静的这句话,点明了活动的深层意义。本次“市民读书汇”不仅是一场文化分享活动,更是上海推动“全民美育”的生动实践。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专家们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实践建议。对于零基础的市民,李聪颖推荐“从身边场景起步”:小区里的悬铃木果实、办公室的绿萝盆栽、菜市场的新鲜莲藕等,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用手机多拍摄细节照片,回家后对照描摹,不必追求‘画得像’,核心是记录你发现的独特细节。”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创作者,李聪颖鼓励“深耕细分领域”:“有人专注绘制鸟类的羽色变化,有人擅长描摹矿石的光泽质感,还有人专门记录枯木上的昆虫群落——这些细分方向不仅能形成个人创作特色,还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她透露,当前自然科普绘本、环保品牌文创、植物园导览图等领域对博物绘画人才需求旺盛。

活动现场,全民美育的实践场景生动呈现。退休教师张阿姨带着7岁的孙女一起在画纸上勾勒梧桐叶轮廓:“平时带孩子总离不开短视频,今天才发现楼下的树叶藏着这么多细致纹路,这种一起观察、一起创作的时光,比看动画片更有意义。”

知行合一

触摸自然成为习惯 美育滋养城市文化底色

上海开放大学艺术系教师黄智雯提出,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博物绘画的样本观察与信息采集?李聪颖介绍说:“你会发现所有国内画自然画得好的,基本人手一个小花园。”她说,博物绘画必须做到安全和环保,注重生态保护,不伤害动植物、土壤,不捕捉昆虫,仅触摸感受、听声音、拍照片,后续靠自养素材创作。

活动中,李聪颖向市民推荐了《燕园草木补》《北方有棵树》等博物书籍,并引述《博物人生》中的一句话——“博物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为了让生活更有趣。”她认为,博物绘画的终极意义不在于“画得好”,而在于“看得懂”:“在这种深度认知中,你会对自然多一份敬畏,对生活多一份从容。”

“以前路过植物时从不会多看一眼,今天才发现身边藏着这么多美好。”市民陈女士笑着说,她已决定从明天开始,每天早起到小区公园开展“自然观察”。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不应只有钢筋水泥的快节奏,更该有草木虫鱼的慢时光。我们要让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伊晓婷表示,“市民读书汇”活动的核心是引领市民阅读经典,对话未来,让全民阅读和美育力量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记者 程媛媛 摄影 刘晓晶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