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时间:2025-10-28 12:06:00

孩子兴致勃勃地涂刷颜料,妈妈急忙阻止:“别玩这个!弄到身上洗不掉!”孩子快乐地玩水,奶奶一把抱起孩子:“不要玩了,衣服湿了,要感冒的!”……孩子兴致勃勃,家长却忧心忡忡,无意中挡住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陪“玩”有哪些艺术和学问?近日“特级教师开课啦”第六讲,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特级园长、学前教育特级教师吴闻蕾带着听众一起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教大家做会陪玩的家长。

“特级教师开课啦”第六讲现场
2025“特级教师开课啦”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解放日报、上海图书馆主办,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承办。系列讲座围绕学生、家长、教师在成长和教育中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展开,旨在为学生健康、全面和快乐成长提供专业、权威的公益指导。
珍惜幼儿每一次玩耍
为什么孩子总爱“重复摆弄”,热衷推倒积木、拆开玩具汽车“搞破坏”?吴闻蕾以多个视频,引导大家看懂孩子“玩”背后的学问。

吴闻蕾主讲《陪“玩”的艺术和学问》
3至6岁幼儿是活泼好动的“探索家”,对世界充满好奇,通过不停地跑、跳、摸、问,亲历和认识事物。他们社交能力悄然萌芽,从三四岁时各玩各的,逐渐发展到四五岁有了固定玩伴,直至五六岁能够为了共同目标有商有量、有规则地合作游戏。“其实,那些看似调皮、无聊,甚至破坏性的游戏行为,不是需要纠正的问题,而是幼儿成长需求最真实的表达。”在吴闻蕾看来,重新发现“玩”不只是快乐,更是成长需要。“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看世界的方式和独有的学习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完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与探索。
当孩子用小手捏弄沙土,用身体感受水流,他们并非在“捣乱”,而是在用全部的感官,感知与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幼儿将玩具箱里的物品拿出又放回,通过反复摆弄,理解“里面”和“外面”、“空的”和“满的”等基本空间概念,对方向、距离和空间关系的概念,直接关联到空间几何、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这不仅是数学的起点,更是抽象思维的基石。当幼儿“边玩边自发哼唱”,反映了幼儿正处于一种愉悦且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也标志着他能享受独立玩,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幼儿无目的地捡拾、捡同一品种、捡特别的品种等,这种“捡”的不同行为更反映了幼儿开始发现事物的明显特征,并能据此进行简单分类,经历从好奇、发现到探索的变化。
“玩”强调的不是幼儿学到了什么,而是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吴闻蕾希望家长能珍惜幼儿的每一次玩耍,因为幼儿从游戏中收获的,从来不是那个被展示的结果,而是看不见的、属于他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玩中助推幼儿发展
幼儿“玩”的行为预示未来发展,家长如何成为“有准备的陪伴者”?“在观察中适时搭建支架,推动孩子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真正的成长。通过培养强烈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调适的能力,激发幼儿内在学习动力,在真实情境中发展深度思考能力,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吴闻蕾坦言,无论孩子是搭一个更高的塔,还是想办法让小球滚得更远,当孩子被好奇心驱动,主动去探索、“折腾”时,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成为一种自内而外的探索之旅。家长要保护孩子的“折腾”,当孩子专注于重复某个动作时,不轻易打断,给他充分的探索时间,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探究。
游戏是孩子所面临的、独属于他们年龄阶段的“真实课题”,经历观察、假设、尝试、调整等完整的自我思考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塑造幼儿逻辑思维,培养持续探究的习惯,而这些正是深度思考能力形成的关键基础。吴闻蕾建议家长,将问题抛还给孩子,通过提问启发思考,比如“你觉得这是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同时鼓励孩子记录和表达自己的解决过程,又如“你刚才用了一个好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在游戏中,孩子还经历着最真实的情感流动,他们会因为成功而欢呼,也会由于积木突然倒塌而沮丧。当孩子从沮丧中平复,选择再次尝试,他已经在练习如何接纳失败、恢复内心的平衡。这种在游戏中自然形成的情绪韧性,将成为他未来面对生活中更大挑战时的重要心理资源。“积木倒了确实让人有点失望,对不对?”“我们要不要再试一次?也许可以试试从更基础的搭起?”她建议家长“先共情、后鼓励”,帮助幼儿把“挫折”转化为学习资源,在接纳情绪后,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再次尝试的勇气。

“特级教师开课啦”第六讲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在游戏中情绪饱满、主动探索、坚持思考的孩子;我们明天期待的,正是一个能自我调节、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未来成年人。”吴闻蕾说。
做“有准备、会陪玩”的家长
家里玩具成堆,孩子却总说“不好玩”“再买新的”……如何做“有准备、会陪玩”的家长?吴闻蕾建议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成长,其次要与孩子共度时光,最后要让“陪玩”充满乐趣。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喜欢怎样玩。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真正的乐趣,不在于玩具的精巧新颖,而在于玩法能否激发孩子的主动创造,倡导让孩子“动静交替”地玩,既有释放能量的奔跑跳跃,也有安静专注的观察思考,让孩子的身心在张弛之间得到全面发展。她强调,陪伴的核心是“被看见”,共度时光不只是陪伴时长的堆积,还是互相“看见”的过程。
她为家长提供了三种方法:用“共同经历”代替“专门陪玩”,约定相对固定的“专属陪伴时刻”,用“情感陪伴”代替“贴身陪伴”。在她看来,陪玩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在家做饭时,让孩子一起择豆芽、剥蒜,也是非常好的陪伴。稳定、可预期的陪伴,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可以每天1次、每次20分钟,选择与孩子一起阅读、游戏或聊天三件事中的任意一件。陪伴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与连接。一次即时的关注、一段专注的倾听、一句温暖的赋能,都可以成为温暖的回应。情绪陪伴的精髓,就在于这些微小的、及时的回应瞬间,从“时间上的陪伴者”转变为“情感上的回应者”,让这些瞬间在孩子内心一点点蓄满爱的能量,拥有面对世界的十足底气。“愿我们都能放下一些焦虑,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俯下身,真诚地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世界里。因为孩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就是邀请我们走进他的童年。”吴闻蕾说。
【下期预告】
█主题七:青春期情绪管理:握紧“方向盘”,做自己的情绪导航
█主讲:心理特级教师王红丽
王红丽,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校高级心理咨询师。
█适合听众:初高中学生及其家长、教师
█讲课时间:2025年11月1日
下期讲座将于11月1日14:00至15:30在上海图书馆东馆B1乐享厅(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举行。讲座的精彩图文、视频将通过报刊、网站、微信等形式与公众分享。市民可通过关注“上海教育”(微信号:SHMEC-xwb)、“教师博雅”(微信号:jiaoshiboya)、上观新闻APP·教卫频道·教育在线栏目、“讲座图书馆”(微信号:lecturelibrary)、上海教育新闻网(www.shedunews.sh.cn),了解系列公益讲座最新动态,进行报名。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主办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