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求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
每天2小时运动,孩子上课专注力更高了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许沁 龚洁芸

时间:2025-10-24 09:48:38

这学期,上海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在校内进行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从哪里来?中心区域学校场地小,怎么办?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老师够不够、效果怎么样?日前,记者走访本市部分学校,看看学生在校内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如何完成。

“运动套餐”丰富2小时

一大早,在上海市三新学校松江东部分校的操场上,孩子们玩转“早间运动套餐”——5分钟的特色热身操、10分钟的武术操与广播体操、20分钟的传统游戏和竞技练习。一年级新生滚铁环,二年级学生跳房子……传统游戏分年级每周轮换,孩子们也不会觉得枯燥,最后5分钟进行放松拉伸。学校运动赋能中心每周设计并推出不同花色的“早间运动套餐”,既丰富又高效。

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并基本在校内完成”,这2小时从何而来?学校动足脑筋,从时间、空间、内容三维突破,进行系统重构,精心打造“一校多品”的运动套餐。

在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推行“5+2”体育课程模式,即每周5节基础课筑牢运动根基、2节活动课释放活力,搭配趣味十足的游戏化情境教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爱上运动。初中部则依据学段特点分层设计,六七年级采用“4+1”模式,即4节基础课夯实运动能力,1节特色活动课拓展实战赛事,足球联赛、篮球联赛、趣味竞技等都在这节课中开展;八九年级推出“3+1+1”模式,即3节基础课巩固核心素养,1节三大球选修课发展专项特长,另有1节活动课满足个性化运动需求。

除了全校学生每天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其中小学部为35分钟)之外,学校还设置了40分钟的“加强版”大课间和40分钟的午间休闲运动,确保学生每日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课后体育服务覆盖面也不断扩大,既有高尔夫、棒球、冰上运动等新兴项目,也有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项目,还有舞龙、放风筝、武术等传统运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新东校的学生人数较多,小学部和初中部总共有3064人,人均校园面积有限。为此,学校深挖每一处微小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的空白区域,将走廊过道改造成“活力小操场”,布置了“跳房子”“数字连线”等十余个地面游戏的“微运动区”。课间10分钟也不放过,提倡课间“微运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享受小时光,做些小游戏,获得小确幸。

在午间的“休闲运动40分钟”,学校将场地划分为静、动态区域,供学生自主选择:历练楼的阅读空间和教室作为“静区”,供学生开展棋类对弈、室内伸展、班内劳动和阅读分享,在安静的氛围中放松心情;走廊过道和运动场则是“动区”,供学生进行地面游戏、散步、球类等活动,为下午的学习储备满满的能量。

“当孩子们在走廊跳房子欢呼雀跃,在篮球比赛摔倒后咬牙爬起,在冰场初次滑行快乐微笑时,我们真切地感到:体育激发的不仅是心跳加速的活力,更是向阳而生的生命力。”三新东校教学副校长林超说。

让“小场地”有“大作为”

下课铃响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又到了快乐的10分钟运动时间。这学期,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走廊的地面上多了很多“小方格”——低年级是十二生肖,高年级是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小知识,被巧妙地设计成寓教于乐的“跳房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小朋友在跳,伙伴们跟着念地上的文字,一个接一个,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全校1170名学生、9亩多地,生均场地不到2平方米,连一根正规的跑道都没有——位于淡水路上的卢湾一中心小学是上海中心城区的典型学校,学生众多,场地却捉襟见肘。最多的时候,卢湾一中心小学同时有10个班级在上体育课,可操场只有这么大,怎么办?学校变了个“魔术”:操场被划分成九宫格,每个班级各占一方,各自开展咏春拳、跑跳投、羽毛球等运动,互不干扰。学校的一间地下室,则成为孩子们的乒乓球馆。

学校虽小,但角角落落却不少。学校不断在校内深挖空间,为学生设计“小场地、小强度”的运动和游戏。除了在走廊地面上“跳房子”,通过问卷调查,学校还了解到,孩子们爱玩摸高,于是在每个楼面设置了高度不一的卡通摸高器,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鼓励他们在课间多走出教室动一动。

校内操场不大,但校外有广阔的天地可利用。“黄浦区少体校和卢湾体育馆都是我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半天的快乐活动日,学生们在这里,由专业的体育教练和我们学校体育老师一起执教。目前,卢湾体育馆有我们12个项目的体育兴趣班,包括保龄球、射击、咏春拳、网球、篮球、射箭、冰壶、长拳、啦啦操等。每个项目8个课时,孩子们都可以体验一遍,然后再挑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社团。”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陆倍倍介绍。

日前,学校传出好消息——经过课间活动,下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班级整体专注时间从原来的4—5分钟提升到了8—10分钟。

开出“午间运动超市”

12时20分,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的操场热闹了起来,“午间运动超市”开张了。

从学校北边的食堂散步到操场的“运动超市”,学生们刚好能和小伙伴聊聊天、消消食。紧接着,便是学生们热爱的“自选时间”。在这里,偌大的操场被体育老师细心地划成好几个区域:在舒缓拉伸区,学生们听着音乐,跟着体育老师背对太阳进行静态拉伸,缓解上午的疲劳;中间的足球场区域是“趣味游戏角”,小学部的孩子最喜爱这里,老师们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毽子、飞盘、沙包、橄榄球等轻量器材,“丢沙包”“踢毽接力”等低强度的游戏,令孩子们玩得兴高采烈;在操场的篮球场、被孩子们称为“花果山”的器材区和周围的跑道上,也都是尽情“放飞”的学生。

“除了排进课表的体育课、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外,我们还特意在这个学期增设了‘午间运动超市’,时间从12时20分到12时45分,共25分钟,让学生们在午后有一段沐浴阳光、放松身心的微运动时间。”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孙佳介绍,这25分钟对学生们来说特别重要,玩上一小会儿,能“充电”一下午。

九年一贯制的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的硬件条件非常出众,不但有400米的标准操场,还有教学楼的五层整个楼面作为运动空间——这里是每天下午3时半和周末、假期时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乐园”。学校还有一处学生们的最爱:全长42米,设有12个特色障碍,融合攀爬、跳跃、平衡等多种运动元素,专门打造的跑酷赛道,这里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勇敢者之路”。

每天下午3时半后,体育周中营开营。在学校体育老师和少体校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始进行90分钟的训练。该校副校长侯静介绍,学校目前有网球、羽毛球、轮滑冰球、跑酷、跆拳道、击剑、腰旗橄榄球、体育舞蹈等13个训练营,超过500名学生参与其中,参与率超过在校学生的50%。学校还在周末、寒暑假设置周末营、夏令营和冬令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运动习惯。

从这学期开始,每周五下午,学校为小学部设置了“放飞”活动课。在结束一周的学习之后,学校的操场、运动场地和各类体育器材向他们全面开放,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热爱的运动尽情释放。

多项比赛让每月有期待

每天在校运动2小时,比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而言,赛事还是培养运动习惯和体育精神的课堂。

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乐动比赛日”开展班级赛、年级赛、校际赛、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让更多学生参与。

校园足球联赛是上海市梅陇中学学生最期盼的赛事:全校50个班级,一个年级十几场比赛,连续一个月轮番上演,超过50%的学生参与率让整个校园活力四射。“我们的校园足球联赛已经举办了好多年,比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足球技能测试和8人制比赛。”梅陇中学副校长孙俊峰介绍:“我们对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传球、射门等技术进行技能测试。对于8人制足球比赛,我们不限定性别,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因为比赛场次多,又要保证其他课程的时间,学校尽量把赛事安排在早上上学前、中午休息和下午课后这些“碎片化”时间进行。只要有自己班级的比赛,哪怕安排在早上8时前,学生们都是全班到场。

梅陇中学还有月月赛:1月是迎新长跑,3月是乒乓球挑战赛,4月是校园足球联赛,5月举行啦啦操比赛,6月会邀请六、七年级的家长到校参加趣味运动会;9月的棋牌类挑战赛报名踊跃,10月迎来校园田径运动会,11月则是和足球联赛一样热闹的篮球联赛,12月举行跳踢比赛。“每个月有比赛,学生们每个月就有期待。”孙俊峰说。

除了校内比赛,校际比赛也风生水起。普陀区教育局联合区体育局每年举办贯穿全年的青少年体育系列赛,在发挥体育赛事育人价值的同时,挖掘“好苗子”,建立与市级比赛衔接的“金字塔”式竞赛通道。今年普陀区计划开展“30+2+X”项比赛,预计参赛学生2.4万人次以上,参与率占全区中小学生数的30%。“30”按照“普及+发展+特色”设置赛事体系,不断丰富运动项目;“+2”为两项专项赛,即人人学会游泳达标赛、体质健康专项赛;“+X”则是针对新兴、小众项目,以邀请赛的形式邀请本市其他兄弟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参加,扩大项目普及面。

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动起来,培养他们热爱运动的终身习惯。徐汇区田林中学的室内球类馆一早就开放,让平时喜欢早到学校的学生可以进行早锻炼,西校区三个活动空间放置了健身器材,供学生课间10分钟锻炼。此外,学校还推出双休日开放共享机制,每周六上午开放西校区操场,开展校运动队篮球、足球、长跑等集训,同时操场向社区居民与家长开放;每周日下午向学生及家长开放东校区体育馆。学校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小手牵大手”和家庭成员一起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使运动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田林中学校长顾炜说,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热爱运动,“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自然就会少了。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