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首创“五导师”制,试点班开启立德树人机制综改新实践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10-23 11:15:34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2024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班的31名学生,近日迎来了5位专属导师。这是该校首创的“思政-学业-行业-就业-育心”五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将为学生成长提供全维度护航,并同步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模式与管理机制。

“试水”综改班

“五导师”形成育人合力

据了解,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根据教育部要求,启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印发实施方案并布点试点单位。其中,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即为全市首批、学校唯一试点学院。

作为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学院遴选出来的试点班级,2024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2班此次聘任的5位导师覆盖学生成长关键领域,分工明确且协同联动。5名导师分别是: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劳模、“鱿鱼教授”陈新军,上海水产集团组织人力部部长、资深远洋渔业企业管理专家叶守建,上海电力大学心理中心蔡雅琦博士,校学生处副处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就业指导专家孙红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强副教授。

他们分别担任学术、行业、心理、就业、思政方面的导师,将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思政引领不断魂、学业指导不断线、行业对接不断档、就业服务不断链、心理支持不断电”的育人目标。

当天,陈新军以“做一个追梦人”为切入点,向试点班学生讲述了自己投身远洋渔业科学研究的故事。作为学业导师,将在学术上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以“上进”带动“上进”。

“试点班是‘探路者’。班级不仅要做专业改革受益者,更要做新模式探索先锋,期待推动传统渔业科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为专业注入新活力。”试点班班长王若曦表示。

以“海魂”精神为线

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1985年3月10日,中国首支由13艘渔船、200余人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建马尾启航,经三大洋赴几内亚比绍开展渔场考察探捕。长篇报告文学《海魂》记录了海大人开发远洋渔业的奋斗故事,而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正以“海魂”精神为主线,推进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

作为学校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核心承载学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始终坚守“渔权即海权”使命,致力于培养“胸怀蓝色梦想、肩负海洋强国使命”的卓越渔业人才。此次试点班引入多元化导师队伍,正是对新时代海洋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准响应。

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华认为,班级试点启动与“五导师”聘任,既是该学院(全市首批、该校唯一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试点单位)推动改革落地的创新实践,也是学校构建特色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

校党委常委、学院党委书记郑卫东表示,该学院已将百年办学、教育教学、学科及科研优势转化为“三全育人”优势,示范引领作用突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远洋渔业国际履约教师团队)、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戴小杰、“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全球千位气候领域影响力专家”陈新军等人的先进事迹,已成为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育人教材。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