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生亮相、三地联动授课、“四大行动”育人……电机学院这样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10-13 12:17:33

在上海电机学院“开学第一课”的现场,一个充满科技感的身影吸引了全体新生的目光——虚拟数字人“小e”以2025 级新生代表的身份站上“讲台”,用清晰有力的声音许下承诺:“时刻牢记学校精神,在卓越现场工程师的成长道路上乘风破浪,斗志昂扬!”

这一打破传统的创新环节,不仅点燃了现场氛围,更展现了该校以数字化手段创新育人模式、紧跟智能时代步伐的前瞻育人理念。

创新课堂形式

校领导联动共绘育人蓝图

10月10日,电机学院的“开学第一课”以“肩承制造强国使命・勇担民族复兴重任”为主题,首次采用临港体育馆、小剧场、图书馆报告厅三地同步联动的模式进行。体育馆的宏大场面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小剧场带来专业视听体验,图书馆报告厅则散发着浓厚学术氛围,共同构建出“虽分三地,如聚一堂”的新型教学场域。

在三位校领导的联动讲授中,课程内涵层层深入。龚思怡校长以“立足历史根脉,绘就制造强国蓝图”开篇,深刻阐述了学校与新中国工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办学历程。她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制造强国”与“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背景下,选择电机学院就是选择了一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成才之路,激励新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勇担时代重任。

王宏志副校长聚焦“成才路径,卓越之道”,清晰勾勒出“卓越现场工程师”的核心能力画像——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全球视野格局。他谆谆告诫新生要“打好理论基础”,避免“重实践、轻理论”的误区,同时必须 “主动拥抱实践”,积极利用实训、竞赛与项目,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习惯以应对技术快速迭代。

朱洪春副书记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核心,阐述了卓越工程师首先应是全面发展的人。他通过生动的案例与展示,详细解读了“五育并举”的成长地图:以德立身,筑牢家国情怀与诚信品格;以智启慧,练就过硬专业本领;以体强健,为奋斗奠基;以美润心,提升人文素养;以劳砺志,弘扬实干精神,为新生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成长成才蓝图。

“我们在图书馆报告厅通过直播聆听校长讲述校史,那些岁月如画卷展开,令人敬畏又振奋。王校长在报告厅近距离分享,让我们对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有了深刻理解,对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有了新期待。”文理学院物理2511班叶慧雯表示,这种多场地协同的授课模式,搭建起一堂生动的“协同课”与“现场课”,让远离主会场的学生也能沉浸其中。

此外,这堂思政大课创新组织形式,融汇了名师微课、现场连线、跳绳表演、歌舞展示等多个精彩环节,让新生直观感受近年来学校在“五育并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在现场连线环节,电气学院昂电2211班覃子桂同学向学弟学妹分享了他的企业真岗实练经历,从面对众多零部件手忙脚乱,到深入理解每个零部件的作用,他成功突破理论教学的局限,实现了知识从 “认知”到“应用、技能从“基础”到“前沿”、素养从“学生”到“工程师”的三大跨越,充分彰显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

实施“四大行动”

彰显“大思政”育人实效

校方表示,为使“开学第一课”的精神内核真正转化为新生的实际行动,学校精心策划了“四大行动”,旨在构建一个从思想引领到行为落地、从个人规划到社会感知的完整育人闭环。

通过“同心筑梦・主题班会”立目标,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全体新生班级将在辅导员带领下,围绕“制造强国使命”“卓越工程师之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激发责任感、使命感;通过“育见新声・干部结对”破心墙,学校及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干部将“一对一”深入新生班级与宿舍,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物理及心理距离,将“以生为本” 的办学理念化为可感可知的日常关怀。

此外,通过“卓越起航・生涯地图”导航向,学校为新生专门设计并下发《大学生涯规划手册》,并配合校级生涯嘉年华活动,为每位新生的成长之路提供清晰导航;通过“感知使命・实地体验”强信念,学校组织新生分批走进校史馆、三线精神传承馆、重点实验室,并深入走访临港新片区重点企业及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与使命担当。

“新生入学教育就组织同学们走进企业展厅和生产车间,开启‘沉浸式’产业认知之旅,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也明白了要想成为产业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电气学院新生骆广印感慨道,前不久他曾跟随老师同学们前往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党委重点企业参观。

“我将扎实理论根基,淬炼实践能力,追随优秀校友们的脚步,努力成长为一名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卓越现场工程师。”“我将以卓越现场工程师为目标锤炼自我,以严慎细实的作风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将个人理想熔铸于祖国航空事业的宏伟蓝图。”……新生们在课后发出共鸣:这场融合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接续。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