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多维度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专项实践,筑牢思政育人根基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尚诗团

时间:2025-10-11 11:57:15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等课程群,精心组织开展专项社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系统化规划、特色化实践,引导学子在学思践悟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构建起立体化、多维度、可复制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顶层设计

以校训精神为引领,构建“四大实践板块”育人体系

上海师大始终以“厚德、博学、求是、笃行”校训精神为核心引领,构建“理论宣讲以厚德励志”“社会调研以博学研思”“实景课堂以求是创新”“行走课堂以笃行进取”四大实践板块,组织学子深入基层开展专项实践百余项,推动学生将课程学习与中国国情、当代实际紧密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从“被动获取知识”到“主动参与实践”的价值转变,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其中,“理论宣讲以厚德励志”板块走进上海市爱心寒暑托班、社区、企业等场景,围绕习近平六大思想、党的青年工作等主题打磨了36节宣讲课程,累计开展近80场理论宣讲,覆盖9000余人,帮助学生在宣讲中厚植家国情怀;“社会调研以博学研思”板块开展18项专题调研,引导学生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形成鲜活案例反哺第一课堂;“实景课堂以求是创新”打造红色铸魂基地、创新赋能基地等三类平台,将教学延伸至上海徐汇滨江、浙江安吉余村等真实场景;“行走课堂以笃行进取”则设计10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实践”路线,从“在上海”“来上海”“谈上海”三个维度,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思想伟力。

典型实践案例

理论宣讲以厚德励志: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金江镇兴隆村的教室里,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论宣讲团成员身着士兵常服,为孩子们开展国防教育课程。“你心目中的军人是什么样子?”课堂上,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热烈讨论。团队成员以自己的服役经历为素材,讲述解放军参与抗震救灾的动人故事,带领孩子们学习军体拳,让军旅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是上海师大学子践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生动课堂,也是新时代青年以行动诠释“听党话、跟党走”的实践写照。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村的“童心港湾”教室里,来自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宣讲团的邬欣玥同学,则以情景剧的方式向留守儿童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们在模拟演绎中明白了“法律是保护我们的盾牌”。这场《校园“盾”光》反欺凌宣讲,不仅让法治教育走进童心,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情怀。团队在闽赣之间追寻红色法治文化源头,将苏区时期儿童保护法制雏形与新时代法治精神相贯通,凝练形成《闽赣红色法治文化研学路线手册》,成为团队持续普法实践的范本。

习近平外交思想宣讲团成员林婕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切入点,讲述了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二类中心在国际舞台上做好国际教育推广工作的生动实践。她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生动形象地讲进课堂,也讲进青年心中。宣讲结束后,不少同学表示,未来要将专业所长融入国际教育事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青年担当。

生动的理论宣讲,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的言传身教中鲜活起来。无论是在红色沃土的乡村课堂,还是在新生教育的理论教学中,师大学子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扎实的行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大孩子”和“小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

社会调研以博学研思:以真知实践拓展理论维度

在江西赣州和福建三明的广袤田野上,习近平经济思想专论课教师余运江教授带领学生奔走于乡村产业基地之间,用脚步丈量理论的现实温度。炎炎夏日,师生们在鹰嘴桃基地了解智慧农业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在香草农园协助农户开展电商直播,在青龙镇的养牛合作社与村干部探讨壮大集体经济的可行路径。一次次访谈与调研,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习近平经济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契合。“经济创新的动力不在远方,就在田间地头、就在我们的实践里”,余运江教授感慨道。调研结束后,他带领团队结合青龙镇的调研成果,深入剖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将实地调研报告、助农案例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第一课堂”的鲜活教材。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团队中,2023级本科生金思贝带领团队走上街头巷尾,聚焦上海方言与沪谚文化的传承开展沪上调研。她访谈市级非遗传承人,设计线上问卷,用数字媒介探寻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之路。她说:“传承文化,不只是保存记忆,更是创造连接。”这场调研让她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自信与创新传播的内涵,也让更多年轻人意识到,保护方言就是守护文化的根。

社会调研不止于“调查与思考”,更在于反哺社会。上海师大学子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实地走访形成调研报告,未来也将以成果转化为目标,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成果转化为可观察、可实践、可评估的现实样本,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教育成效。

实景课堂以求是创新:让思想伟力激荡时代回响

在浙江安吉余村绿色发展展示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寻访团学生金逸晗伫立在数字大屏前,凝望昔日荒山与今日竹海的对比照片,感叹道:“这就是生态文明的力量!”2025年8月,恰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团组织学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余村的路线,并录制了《共赴余村,聆听“两山”回响》微团课。学生们在绿水青山之间感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并将调研成果编入《“生态+思政”教学案例集》,让理论学习真正走进课堂、走向生活。

“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金逸晗在镜头前坚定地说。她将在余村的走访成果进行了课程设计,获评全国优秀地理教研成果二等奖。作为地理师范专业的“未来教师”,她希望能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让更多学生从地理视角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实景课堂”不仅是走出去的课堂,更是青年学子主动拥抱时代的课堂。无论是在徐汇滨江追寻工业遗产更新的故事,还是在安吉余村体验绿色发展的路径,师大学子都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求是”的精神,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创新实践。

行走课堂以笃行进取:用青春脚步丈量信仰光芒

“教育家精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走来,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闪耀光辉。”作为“弘扬教育家精神”学生宣讲团指导教师,杨伊副教授带领学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2007年考察上海师大的路线,在文苑楼重温总书记勉励师范生“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老师”的嘱托,在小音乐厅再现《红旗颂》的排练场景。

在这样的课堂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被转化为一堂堂生动的“行走课程”,也在一代代青年师范生心中点亮了理想信念的明灯。杨伊说:“这不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精神的传承,让我们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张婷妮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自从担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海实践”路线中“百年奋进路”项目的寻访策划人后,她带领团队走访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又新印刷厂旧址,拍摄系列短片《追光者》。在拍摄中,她仔细核对史料、重走红色足迹,用镜头重温革命征程,记录下新时代青年对信仰的追寻。“就像外公说的,当年插秧要一步一个脚印。”张婷妮说,“我们做思想传播也要如此。”视频完成后,在网络上收获了无数点赞。正是在这样的行走课堂中,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用影像讲述思想的温度。

实践成效

深化理论认同,培育时代新人

上海师大此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专项实践,实现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哺课堂-思政育人”的闭环育人成效。通过顶层设计与课程群特色实践的结合,不仅让课程教学更具时代感与吸引力,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完善实践育人机制,让更多青年学子在行走中国的课堂上,感悟时代脉搏、思考社会命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尚诗团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