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领航忆峥嵘,大学生听老干部讲红色故事、让抗战精神入脑入心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10-04 23:17:31

“从银幕上看到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暴行时,我攥紧了拳头——这才真正懂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分量,也更清楚我们这代青年该扛什么。”走出影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的学生王思程激动地说道。

国庆期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以精准调动育人元素为着力点,将关工委“五老”、退伍老兵组建为“红色智囊团”,创新开设“银发带你忆峥嵘”系列沉浸式思政课程,让红色记忆在光影、场馆与节日中流转,使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文本变为青年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多元课堂

让抗战精神可触可感

国庆佳节的影院里,一场“老兵故事会+红色观影”的特别活动,让红色氛围愈发浓厚。松江区退伍老兵朱渭民——这位曾亲历抗美援朝战场的铁道兵,用布满老茧的手比划着抢修铁路的动作,眼神依旧如当年般坚毅:“敌机轰炸时钢轨都在冒烟,我们趴在冻土上接线头,心里就一个念头——前线的弹药粮食绝不能断!”

老人的讲述与影片中炮火连天的场景交织,在场青年仿佛穿越时空,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会计学院2023级学生李悦在观后感中写道:“朱爷爷的手磨出了老茧,却撑起了前线的生命线,这就是最生动的初心教材。”

而在松江区红色展陈馆内,800余件革命老物件在展柜中静静诉说往事。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核潜艇部队工程师、松江区最美退役军人郭乃兴,正为青年学子揭开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这不是旧破烂,是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儿!”他指着一张泛黄的志愿军合影,指尖在照片上18岁战士的脸庞轻轻停留,“他们和你们一样大,却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扛枪卫国”。

从锈迹斑斑的军号到弹痕累累的水壶,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具体的历史细节。当郭乃兴展示一枚刻着“保家卫国”的弹壳时,青年们纷纷伸手触摸,仿佛能透过金属外壳,感受到战场的余温。“以前觉得历史是抽象的,现在才知道每件老物件都藏着滚烫的信仰。”参与活动的党员学生张宇感慨道。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代代相传。”据了解,该校关工委母天学教授作为“银发导师”,与蔡援生老师已连续多年在清明、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开设专题党课,将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紧密联结。今年9月18日,母天学以“铭记伟大胜利,聚力振兴征程”为题,结合详实史料拆解抗战胜利的深层意义,更以“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斗争精神”引发热烈讨论。“母老师不讲空洞道理,却帮我们看清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企业青年代表刘畅边记笔记边感慨。

实践接力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把‘五老’经历变成鲜活教材,让红色场馆成为沉浸课堂,才能让思政教育真正直抵人心。”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介绍,学院通过与校关工委、街道党工委深度合作,构建起“银发导师+全场景课堂”育人体系:“五老”走进青年团校,解读 “根据地的财经智慧”;走进主题班会,分享“老兵的青春担当”;还随研学团队一起,重走红色足迹,在实地探访中传递红色精神。

更具深意的是,学院搭建的“老带新”传承机制——关工委老同志主动指导青年团员组建“满天星”宣讲团,手把手打磨“忠诚于党,唯实为民”陈云系列党课教案,助力打造“信仰的足迹”沉浸式实景微党课。

从主题策划到场地对接,从内容打磨到现场宣讲,老同志们倾囊相授,青年们认真学习,师生并肩完成每一个环节,让红色宣讲既有历史厚度,又富青春气息。

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学子化身红色讲解员、社区服务者,将“知”的感悟转化为“行”的实践。正如“满天星”宣讲团成员王思程所说:“老辈人的故事照亮了我们的路,现在该由我们把这束光传得更远。”这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正是红色基因最鲜活的时代注脚。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