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绿水青山”再寻“金山银山”一代代交大人接力续写“老人与海”“一路生花”的故事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5-10-03 20:03:00

洱海是云南大理的一张靓丽名片,清澈的湖水、优美的景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但其实洱海也曾有过严重环境问题。十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老中青”三代科研团队以及洱海流域的父老乡亲久久为功,坚守“十多年洗一湖”的诺言。今天的教育筑梦·山海情深——新时代上海对口帮扶的教育答卷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上海交大人在洱海边的故事。

也许正是这一见倾心,“老人与海”的故事“写”在了洱海边上,而大理的绿水青山也与许多交大人结下了不解情缘。2000年洱海由于农业污染,不堪重负。2006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获得通过。虽然交通不便,资金缺乏,后勤保障不足,但作为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孔海南毅然带领团队在洱海边驻扎了下来。3年攻坚、5年实践、10年积累……终于,曾因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母亲湖”的风采。从2006年在洱海边租农户院子做实验,到2014年学校与云南省政府、大理州政府共同建设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师生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2007年,王欣泽就跟随孔海南教授来到了大理,全身心地投入到洱海保护的工作中。如今,70后的他接过了治理洱海的接力棒。

万顷洱海湖水,水质如何?有什么变化?王欣泽带领团队每周雷打不动,围绕洱海全湖22条垂线、44个点位,开展定期的人工采样观测。每天早上8点半出发,下午4点半返航,采集的样品被立刻送回研究院的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为精准掌握洱海生态状况、评估治理效果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科研不是锁在实验室里,而是变成老百姓看得见的变化。如今,129公里洱海生态廊道如绸带般串联起湖岸线,天气晴朗时,游客们漫步其间,欣赏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一间间各具特色的咖啡馆,成为了人们的“心灵驿站”。而当倾盆大雨时,由上海交大设计并牵头实施的6座“降藻库塘”,成为了洱海保护的“前哨”。在这里,农田尾水和部分农村污水会经过沉淀、曝气接触氧化和浮床控藻等工艺,有效削减了入湖的氮磷营养盐,同时改善了水体流动性。

俯瞰苍山碧如洗,洱海水上繁花盛。洱海的生态越来越好,一朵白色小花成为了见证,它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海菜花。从“芳踪难觅”到再次随波荡漾,要在水质很好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的海菜花不仅能提高湖泊生命活力,具有维持水质和净化水体的良性作用,还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在洱源县,由上海交大孵化引入的校友企业洱源兆泓农业科技公司,建成了数百亩的海菜花种植培育试验基地,让当地群众“点花成金”。

碧波荡漾的水田间,农户们正在熟练地采摘着一朵朵洁白清新的海菜花。短短数小时后,这些带着高原湖泊清冽气息的时鲜,经过特殊保鲜处理,就可以跨越千里,抵达上海、北京等城市市民的餐桌。而对于采摘的村民们来说,日结不少于120元的用工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曾几何时,娇嫩的海菜花保鲜期仅有短短3天,无法走出大山,走向广阔市场。为此,上海交通大学一批批的专家扎根洱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他们攻克了海菜花的保鲜难题,研发出气调保鲜技术,成功将保鲜期延长至12天,让它在走出大山的“旅程”中,一路生花。

一至两周的保质期,进入盒马、山姆等渠道,海菜花不仅走向了大城市,还可满足周边海外市场配送。如今,海菜花每亩年产量约3000斤,每亩纯收益达到8000元以上,从“小众野菜”真正变成了“富民产业”。

清澈的洱海倒映着上海交大治水人忙碌的身影,绽放的海菜花见证着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水清了、花开了、头发也白了,已经75岁的孔海南教授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去看看那片挂念的“海”,他知道“老人与海”的故事会一代代续写下去。

特派记者 高飞宇·云南大理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