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10-01 22:26:13
汇聚梵高、莫奈、米勒等艺术巨匠的百余件真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美蕴人生”美育公开课广受学生们欢迎。近日,随着第十期课程正式开课,二十余名学子走进上海浦东美术馆,打卡“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国际大展。这场全球仅此一站的巡展,让学子们跳出课本与屏幕,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沉浸式艺术对话。
“从前只在课本里见过的作品就在眼前,直面真迹的震撼,是任何印刷品都复刻不了的!”会计学专业的陈蕾同学站在展厅内,难掩兴奋。此次观展不仅是一场艺术鉴赏之旅,更成为该校开展沉浸式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生动实践,让学子在与大师佳作的对话中,触摸艺术脉络,感知人文温度。
本次展览一共分为四大篇章,分类展出了学院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超越印象派等重要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在米勒的《拾穗者》前,人工智能专业的罗朝玺同学明白了背后的深意:“画中的农妇并不只是独立的个体,更是19世纪的法国广大劳动者的象征,农民阶级的存在和付出被遮蔽、被忽视,米勒刻意模糊农妇们的个体面容,正是为了让劳动本身的尊严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在“新绘画与印象派”展厅,许多人驻足于莫奈的名画《夏末的干草堆》前,印象派画家作为“光的诗人”,将各种色彩重叠、拼凑,让影子呈现出一种光影的动态流动。“那是光与色的交响,是瞬间被定格为永恒的魔法。笔触交错间,光影流转,色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画布上呼吸、颤动。我立于画前,一时竟忘了言语,心潮随着那斑斓的光影轻轻起伏。”人工智能专业的袁悦同学分享道。
在超越印象派的部分,梵高与高更在百年之后以各自自画像的形式“重逢”,两人《自画像》面对面放置,中间恰好是梵高一直等候好友高更到来的那间“阿尔勒的卧室”。保险学专业郭雨茉同学站在梵高的自画像前感慨道,“被那道穿透百年的目光瞬间击中。这不再是美术书上模糊的图片,我能看清每一笔急促的扭动与挣扎。他将自己剖开,用浓烈的色彩诉说孤独与狂热。”
在这一部分中,以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派(又称点彩派)画作,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新印象派又被誉为科学的印象派,他们采用点状的小笔触作画,观者近看时找不到连续的线条,当观者后退一步时,色点便在观者的视觉中混合,从而形成完整的形象。“远看像诗歌,近看是科学”的呈现效果,或许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这幅画作引发了金融学专业黎昇铭同学对人生的思考:“新印象派的理念,我想何尝不是人生前行的写照呢?由一点一点拼接出来的人生,才足以让人感受百态,享受多姿,收获超出预期的快乐。”
经济学(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专业的谢安澜同学在观展过程中,逐渐明晰了一条关于“美”的脉络:“古典主义的和谐与精准,是贵族与学院权威下对‘理想美’的追求。而工业时代与现代思潮的涌动,让艺术的目光转向了鲜活的城市与自然。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是对日常的礼赞,后印象派与纳比派的出现让艺术走上了表达‘人与自我’的路径。”
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得以从更深刻、多样的层面解读画作的美之所在,并将这份对美的感知融入日常的生活——“每一幅画作不仅是技巧的呈现,更是时代脉搏与个人情感的共鸣。真正的杰作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热爱。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美的洗礼,更激励我在学习与成长中,勇于追求真理,探索无限可能。”资产评估专业的石淑怡同学在自己的感悟中这样说道。
据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有效开展美育浸润行动,开设“美蕴人生”美育公开课,开展沉浸式美育的破圈探索,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正如奥赛大展策展人所言:“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史的里程碑,更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当上经贸大学子在画布前凝视百年前的笔触时,一场关于生命力、创造力、鉴赏力、传承力的对话正在悄然发生。
通讯员 孙上耘 柴媛媛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