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颜惠芳 张艳
时间:2025-09-29 10:26:24
9月27日,“延安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2025年度学术活动的合作项目,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和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承办。来自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各理事单位、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及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共60余人参会。
本次研讨会旨在系统阐释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胡大伟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在于“讲”,讲清楚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涵实质,需要不断创新思政课建设载体,推进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
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叶骏从延安精神的历史传统出发,谈到今天我们学习弘扬延安精神,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在课程建设上,可以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块,与一些课程深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沉浸式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把延安精神运用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
在主旨发言环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朱鸿召作了题为“延安时期大思政课有效经验与自主教育模式创新”的交流分享。他从延安时期大思政课的有效经验、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挑战、延安时期自主教育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延安时期大思政课的特点是全党思政、实践思政、开放思政;应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意识增强、文化主体性形成,延安高等学校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延安自主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之后他从延安与西南联大两种教育模式比较视角,提出延安自主教育模式创新,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现实问题为突破、以学生成长为旨归等方面。
在主题发言阶段,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延安精神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研究”这一主题依次进行了两场主题发言。
第一阶段,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蒙象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焦成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强成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志强、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斌等分别以“深度融入延安精神的‘大思政课’教育生态构建研究”“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延安精神艺术化传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探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国际友人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思政工作创新”为题作了交流发言。
第二阶段,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玉来、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光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放、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冰、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大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怡莹等分别以“用延安精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延安时期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成效及经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问题及理论思考”“贯通家庭、学校与社会:延安干部子女教育模式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价值”“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途径的思考”“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的思考”为题做分享解读。此外,围绕当前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大会进行了自由发言。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张远新对此次会议予以充分肯定。他认为各位学者从延安精神的历史传统出发,旨在从延安时期思政课建设中寻求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经验,并赋予其现实价值,对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叶海涛表示,研讨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党史研究的体系化和学理化研究,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的建构。
通讯员 张艳 记者 颜惠芳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