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5-09-12 20:01:00
当历史的车轮滚过八十年,延安窑洞的灯光依然在文字中闪烁。1939年,毛泽东同志为悼念加拿大援华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写下的名篇,如明灯破雾,照亮了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与革命情怀。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其精湛医术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9月14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教育电视台、绿叶传媒携手各单位精心打造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探寻经典诗文足迹》第二季第二集《纪念白求恩》开播。本集将引领观众穿越历史烽烟,探寻国际主义战士的足迹,重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本,感受超越民族的大爱传承。
这是一次“行走的红色课堂”,也是一次跨越山河的沉浸式学习。在上海市宋校嘉定实验学校学术中心主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徐颖楠的带领下,四名学生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共同走进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他们静静走过展廊,聆听白求恩远渡重洋支援中国抗战的动人故事。那一刻,历史的画面仿佛重现——一位异国医生,在战火中以手术刀为武器,以生命践行信念。同学们神情专注,眼中闪烁着敬意,白求恩那跨越国界的大爱,无声地流入每个人的心中。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同学们肃立默听,讲解员邢静深情讲述白求恩冒着枪林弹雨日夜救治伤员的事迹——他亲手为战士输血,在炮火中完成了百余台手术。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却让那份牺牲与坚守变得可感可触。那一刻,没有时空的阻隔,只有一个纯粹、高尚的灵魂,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在上海,上海市教师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参观“大道不孤 大爱无疆——宋庆龄与国际友人”展。在庄老师的生动讲解中,同学们深入了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格,探讨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信仰。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喜双带领同学们深情朗诵《纪念白求恩》,朗朗书声仿佛穿透岁月,与历史回响交织。如何让今天的青少年真正读懂红色经典?姚喜双老师建议,可以借助“豆包”、“DeepSeek”等智能工具,科学地探索时代背景,让技术赋能精神传承。在回望与思考之间,革命者的初心与当代青年的心灵悄然对话,崇高不再遥远,信仰落地生根。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张春美从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切入,阐释其如何树立了道德与专业双重标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强调白求恩的事迹将精益求精的态度深刻融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认为白求恩是一个“纯粹的人”,其伟大之处在于既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又有温暖他人的炽热情怀;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原馆长陈玉恩指出,白求恩作为国家认定的抗日烈士和共产主义同志,其身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认同与政治意义;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张秋林则从医生职业角度,表明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至今仍是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引领和职业准则。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通过《纪念白求恩》一文的光辉篇章,不仅深刻诠释了国际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真谛,更树立起一座跨越时代的精神丰碑。9月14日(周日)19:32,敬请锁定上海教育电视台,与我们一同走进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通过对《纪念白求恩》的深入解读,追寻跨越国界的奉献足迹,感受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