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9-12 17:55:48
横跨非洲、欧洲两大洲,聚焦 “一带一路” 投资环境与风险。记者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了解到,该校开展的海外田野调查项目中,十余位师生分赴摩洛哥与匈牙利,用脚步丈量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现实路径,为破解海外投资密码注入高校智慧。此次调研不仅为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发展合作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更将为中资企业布局新兴市场与核心市场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全新视角。
此次调研有由该校区域国别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联合牵头,黄梅波教授担任总领队,牛东芳副教授、姜璐老师分别带领两支分队。其中摩洛哥分队调研周期为8月1日至30日,匈牙利分队为8月10日至9月8日,两地调研同步围绕 “一带一路投资环境与投资风险”主题展开。
揭开 “非洲门户” 的投资面纱
摩洛哥调研团队的足迹遍布卡萨布兰卡、拉巴特等主要城市,通过多元化调研方式,全面探寻当地投资环境。在企业与金融机构走访方面,团队成员深入中能建、中铁建、中国路桥、中国通号等不同行业国央企,国轩高科、贝特瑞、上海金榕汽配、盈科律师事务所等民营企业,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重点金融机构在摩洛哥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通过座谈深入了解中资企业在摩投资运营的机遇与风险,还参观了中摩合作旗舰项目丹吉尔科技城。
同时,团队积极与政府机构、商协会交流。拜访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经商处,与参赞围绕摩洛哥投资政策、法律制度、营商便利度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针对性访问中资企业协会会长与副会长单位及摩洛哥相关民间商会,进一步掌握当地中资企业与华人集聚和相互联通情况。借助问卷调研、半结构性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严谨田野调查方法,团队对摩洛哥营商环境形成辩证与系统性认识。
在学术与援外交流领域,团队师生与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经济与人文学院以及哈桑二世大学艾因绍克分校法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友好交流,并与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律、经济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及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等摩洛哥学者初步建立学术联系。此外,团队成员有幸参访中国派驻摩洛哥医疗队,通过深入交流,真切感受到中国援外机构在当地的奉献与担当,更深刻了解国际发展援助的真实运作及其对增进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全面友好关系的重大意义。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认识到,摩洛哥作为非洲通往欧洲的重要门户,凭借区位优势、政策导向与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正日益成为中非经贸合作重要节点;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必要的风险意识与应对预案对中资企业对摩投资不可或缺。参与学生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更直观理解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发了未来投身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热情与信心。
探索 “欧洲腹地” 的机遇与挑战
匈牙利调研团队创新采用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维度全面考察当地政策制度、产业生态、金融要素等,调研范围覆盖布达佩斯、德布勒森等主要城市,深入先进制造、化工新材料、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多个关键行业。
在机构与企业调研中,团队拜访了众多在匈深耕的代表性金融机构与企业,包括中国银行匈牙利分行、国家开发银行布达佩斯代表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国际公司匈牙利项目组(负责匈塞铁路项目)、华为欧洲供应中心、宁德时代供应商、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中欧班列)、国家电投匈牙利义和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力)、通用技术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CMC Europe)、匈牙利华科工程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同时拜访匈牙利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福清同乡会、丽水同乡会及典型华侨企业匈牙利樱桃投资公司。
此外,调研期间团队还与中国社科院在匈牙利设立的中国 —— 中东欧研究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以及匈牙利重要智库 MCC 等专家学者深入交流。通过与这些机构的一线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直接交流,团队系统掌握了匈牙利在引资政策、劳动力市场与双边合作机制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匈牙利凭借良好的地理位置、成本优势和友好的对华政策,成为今年中资企业 “走出去” 的重要目的地;但在引进外资方面也面临挑战,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劳动力供应不足、市场体量小以及因国际标准差异带来的成本上升等。参与调研的研究生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直观认识到中资企业 “走出去” 的真实情况,更在访谈准备、资料搜集和政策解读等环节全面锻炼了专业素养与国际表达能力。
据介绍,此次海外调研首次采取师生联合田野工作模式,不仅推进了学校区域国别、国际发展合作研究的纵深发展和田野调查方法的系统完善,也是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推动海外调研项目,为深化区域国别及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持续动力。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