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9-11 12:04:50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上海中医药大学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之第55期“岐黄论道·杏林有约”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举行。活动以“从母校启程·向岐黄深耕——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特邀三位首批获得“青年岐黄学者”称号的校友重返母校,与昔日恩师同台话成长、叙师恩、论创新。百余名师生代表共同聆听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杏林接力”。
活动伊始,校党委书记曹锡康为三位校友颁发“阳光导师”聘书,副校长舒静送上以非遗剪纸精心定制的“岐黄论道”纪念相框——薄纸方寸,镌刻“薪火相传、榜样领航”八字,寓意母校对游子最殷切的嘱托。随后,三位校友依次登台,用科研、临床与教学中的鲜活故事,诠释“教育家精神”如何照亮自己的岐黄之路。
李福伦
从“屡战屡败”到“特聘教授”
“24岁第一次协助导师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连败三次;29岁第一次申报自己的国自然基金,又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福伦笑言,正是当年“失败史”让自己学会“板凳甘坐十年冷”。从2002年跟随李斌教授踏入皮肤科,到2021年成为学校最年轻的特聘教授,他带领团队把夏氏外科“一趟头”绝活与现代分子机制对接,研发“清肤止痒方”“六味润肤油摩方”两项院内制剂并成功转化,让“中医外治”在特应性皮炎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平台放大个人能力系数,母校给了我第一束光。”李福伦说。分享尾声,他向引路人—— 岳阳医院妇科主任张婷婷教授献花,感恩跨学科指导带来的启发,“张老师教会我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医学问题,这对我的科研与管理工作都至关重要”。
刘慧荣
一根银针,扎出“国奖”与“女科学家奖”双冠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慧荣,把时针拨回1998年。“因为高中头痛被针灸‘一针治愈’,我铁了心要考针灸专业。”从硕士阶段跟随导师吴焕淦教授开展灸法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到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带领团队用20余年把“艾灸抗肠纤维化”从临床经验写成分子机制,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自然基金项目4项。“小银针的大梦想,是把‘说不清’变成‘说得清’,让针灸在世界舞台站得稳、立得住。” 吴焕淦教授现场为弟子点赞:“她身上那股‘肯付出、贵有恒’的韧劲,就是上中医人最好的标签。”
龚学忠
从“零陵路抄方”到“解毒化瘀”护肾人
“2001级博士生龚学忠,报到那天在东安路宿舍用一台二手电脑写下第一篇病案。”上海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主任龚学忠回忆,导师郑平东教授手写处方的背影,是自己最深刻的“开学第一课”。从二医大图书馆手工抄写原始文献,到首创“解毒化瘀法”治疗急性肾损伤,再到牵头制定行业指南,他把师承的“严谨”与“创新”写进每一张处方。高建东、杨爱东两位同门师兄也来到现场,三人笑称“同门互助群”每天刷屏的不是养生帖,而是疑难病例和最新文献。“站在老师肩膀上,把前辈经验变成患者福音,这才是传承。”龚学忠说。
一次对话
跨越时光的接力
互动环节,青年教师、学生代表围绕“学科交叉”“同门互助”“管理科研如何两全”踊跃提问。李福伦与张婷婷教授“妇皮跨界”对谈,分享第二导师如何为科研打开“她视角”;刘慧荣、吴焕淦回忆“屡败屡申”的国自然之路,笑言“失败是常态,成功是执着”;龚学忠、高建东、杨爱东三位师兄弟现场“复盘”同门合作完成的多项课题,寄语学弟学妹“把个人梦想写进团队事业,才能与平台互相成就”。
学校供图
【相关链接】
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充分发挥名师名家名医的传帮带作用,以教育和关爱青年教师成长为重点,自2018年起倾力打造“杏林有约”教师沙龙系列活动,2024年活动改版升级为“岐黄论道”。通过聘邀“阳光导师”,积极搭建新老教师面对面交流的优质平台,活动邀约的“阳光导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教育功臣等知名教授学者和杰出校友,通过现场分享他们的“为人为师为学”精彩故事与经验感悟,助力青年教师解决思想困惑、引领师生成长。六年来,活动已成功举办55期,影响力从校内逐步辐射至全市,获评“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