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尚诗轩
时间:2025-09-03 11:53:58
9月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2025中法论坛:多元视角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举行。论坛旨在以史为鉴,通过中法学者的深度对话,共同弘扬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正确二战史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来自复旦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法国索邦大学、法国卡昂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的近40位中外学者共同出席。
在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与中国驻里昂总领事馆于江总领事先后致辞。林在勇书记指出,这既是一场学术盛会,也是一份使命担当。希望两国学者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现实智慧,将集体记忆升华为共同责任,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推动中法两国合作,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于江总领事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成果,中法人民在至暗时刻共同书写了友谊篇章,彰显了对和平的不懈追求。
铭记历史,弘扬正确史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也塑造了当代国际秩序的基础。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法国人民也通过抵抗运动,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八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除了缅怀为人类独立、解放事业做出牺牲的先烈之外,更是为了从历史的镜鉴中汲取智慧,坚守和平共处的信念与责任。正如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应该从四个维度了解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才能正确认知它的地位、贡献与经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则指出,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是,必须尊重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区域和国际安全局势清醒地评估,对扩张主义、霸权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抱幻想,不作无止境的退让,应与共同命运和秉持共同理念者加强合作,共同捍卫国际法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守护世界和平。
突出多元视角,构建丰富历史叙事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其核心主题“多元视角”。二战期间,中法两国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却都肩负着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共同使命。然而,由于各自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两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经历和理解也各有侧重。与会学者们通过跨国界、跨学科的对话,打破单一的历史叙事,共同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二战历史图景。
来自法国卡昂大学的教授盖尔·艾斯曼(Gaël Eismann)分享了她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迫害法国平民的政策与机制研究。同样来自法国的伊莎贝尔·达维翁(Isabelle Davion)副教授则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二战时期法国的抵抗运动,尤其是关于“马基”(游击队)的情况。
论坛设立了包括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历史记忆与传播、法国抵抗运动、二战时期的中法关系等多个主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苏智良回顾了上海南市难民安全区的创立与发展。他指出,安全区的创始人、法国神父饶家驹的“博爱主义”“慈善行为”、奉献精神、慈悲情怀等高尚人格,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与党派,是20世纪世界人道主义的光辉典范。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汪朝光深度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他指出,电影是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中国电影人的拒绝合作与日本战争电影受到冷遇,表明日本在中国借助电影宣传其侵略性意识形态政策的失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分析了抗战初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他认为,顾维钧的战前外交政策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而通过对顾维钧外交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了解国民政府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外交政策转变。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更是两国学者增进理解、巩固友谊的重要契机。上海师范大学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促进两国学术界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感的青年一代。
文/尚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