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上海海事大学
时间:2025-08-28 12:38:24
在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之际,上海海事大学瀚海寻踪实践队的10名师生,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的2位专家携手,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激情,踏上重温海上丝绸之路、追寻郑和精神的非凡旅程。
出发前,上海海事大学团委与航海博物馆专家团队精心策划设计,融合学术研究目标和教育实践需求,选取郑和下西洋的关键历史节点,构建出一条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广度的郑和主题研学路径。师生循着郑和的历史航迹,在云南晋宁寻根,在江苏南京、太仓感受决策与起锚,在福建长乐感悟航海技术,以脚步丈量历史的纵深,重温辉煌的航海史诗,不禁感叹:“踏足郑和之路,仿佛穿越了六百年的风浪,每一处遗迹都诉说着海洋的呼唤与文明的交融”。
实践队参观郑和史迹陈列馆
寻根晋宁,高原之子的海洋梦启航。晋宁的郑和公园内,一座巍峨的青铜塑像屹立滇池之畔,它不仅是郑和的象征,更是高原之子对海洋无限憧憬的具象化表达。专家结合遗迹与实物深入讲解并与同学互动研讨,让大家深入理解了郑和的郑和家族史与其远航动因,队员不禁感慨:“站在这里,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郑和年少时对远方那份深切的渴望与坚定。”这种融合文献与实地的教学,为同学们浇灌了探索与包容的种子,也让海洋梦在晋宁继续生根发芽。
决策南京,海洋强国的智慧之光闪耀。南京,作为郑和航海决策的枢纽,不仅承载着宝船厂遗址的辉煌记忆,更静默地诉说着一段段海权兴衰的历史篇章。站在古老的船坞前,仿佛可见当年工匠挥汗如雨、船板铿锵的壮阔场景,感受到一个时代对海洋探索的执着与勇气。通过对比遗址与文献,学子们不仅赞叹明代造船技艺之精湛,更加体会到郑和远航背后的国家意志与战略远见。静海寺与天妃宫的探访,更是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郑和船队对海洋的敬畏之心和对平安归来的深切期盼,深刻理解了海洋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实践队队员学习了解现代造船技术
起锚太仓,扬帆远航的豪情壮志激荡。太仓,作为郑和船队四次下西洋的起锚之地,不仅激荡着扬帆远航的壮志豪情,更凝结着古代航海智慧与系统工程的高度结晶。通过专题研讨和现场教学,队员们认识到,每一次起锚远航,都是对潮汐规律、季风变化、船舶编组及后勤补给的系统性调度,是人力、技术与自然力精准协调的宏大叙事。在复刻的宝船前,仿佛能听到郑和那激昂的起航号令,感受到船队扬帆远航的豪情壮志。刘家港,这个曾拥有“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等赞誉的地方,所承载的不仅是船只,更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制度成熟、技术迭代与文化融合的生动印记。
开洋长乐,财富取之海上的时代宣言回响。长乐,作为船队的开洋起点与候风驻泊之地,是郑和舟师借助季风扬帆远航的关键所在。通过研读《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并结合实地考察,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郑和船队如何观测天象、运用罗盘与牵星板进行导航,如何精准利用季风规律实现跨洋往返,充分领略了古人“观星辨向、乘风驭海”的非凡智慧。“站在碑前,我们不仅听见‘财富取之海上’的时代强音,更读到了一部浓缩的航海科技史。”队员分享道,“这些跨越数百年的技术智慧,让我们对中国海洋文明的博大与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励着我们运用现代科技继续探索海洋。”
实践队队员开展科普讲解
此次探寻郑和史记实践,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致敬与回顾,更是一场融合学术指导与实境体验的深度学习。青年师生在追寻郑和足迹的过程中,互动研讨并录制科普视频弘扬郑和精神,强化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使命感。未来,他们将以更坚定的步伐投身航海事业,让海洋的呼唤与文明的交融在新时代继续回荡。
学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