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红色根脉,焕彩文化新篇 | 沪上高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①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5-08-25 10:02:38

这个暑假,上海高校的学生们踊跃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学识为基,在服务社会中践行担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他们走进红色场馆传承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深入乡村支教支医,用技能温暖民心;还跨越山海开展调查研究,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为时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一起来看——

弘扬非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

上海交通大学“源聚山海,暖风润心”暑期实践团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走进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通过丰富的展陈和互动体验,深入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在苏布尔嘎非遗嘎查,同学们近距离观摩蒙古族服饰制作、管弦乐器制作等传统工艺,在一针一线、一丝一弦中感悟匠心的坚守和非遗技艺的精妙。

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摩管弦乐器制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前往上海金山开展活动。同学们沉浸式体验金山非遗,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在中国农民画村,中外学生将乡土风情倾注笔端,理解江南农耕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吕巷“小白龙信俗”活动中,中外学生亲手制作白龙糕,从揉捏蒸制到糕点成型,沉浸于糯米清香与传统技艺中;舞龙体验环节,同学们则通过合力擎龙,感受民俗中的凝聚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金山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农民画涂色活动

东华大学组织中外师生共同在安吉余村开展“生态时尚全球合伙人工作营”,以调研、体验、设计等形式,探索可持续时尚赋能生态文明的创新路径,寻求“中国方案”。他们在竹印象博物馆学传统竹编,设计竹编灯具;走进白茶园,听村支书讲白茶产业奋斗史,体悟“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乡村实践。本次实践让大家感受中国乡村振兴脉动,促进文化交流。

东华大学中外师生体验非遗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生赴江苏无锡、溧阳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团队一行走进锡剧艺术中心、焦尾琴院、阿炳故居和杨荫浏音乐艺术馆等,与民间大师面对面交流,聆听古老的旋律,感受江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其中,在焦尾琴院,师生们通过琴院院长的分享,了解了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历史演变和珍稀曲谱等知识,并围绕古琴保护、传承与创新展开了讨论。

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走进焦尾琴院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南安阳,以戏曲为媒、青春为笔,开展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师生走访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殷墟等历史文化地标,通过考察研学与戏曲非遗“快闪”,在探源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播非遗中践行“艺术为人民”。在文字博物馆、殷墟文旅小镇,实践团带来的昆曲《牡丹亭·惊梦》等表演吸引市民,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团队还与当地豫剧团探讨创新,参与人才交流对接会,助力非遗传承。

上海戏剧学院实践团学子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快闪”演绎昆曲《牡丹亭·惊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团队暑期走访上海博物馆,在掐丝珐琅展了解掐丝珐琅画的发展历史,学习制作技艺,在指尖操作中领会传承匠心。团队将红色印记融入创作,融合AI绘图技术和电子绘图软件,设计原创线稿并陆续完成对应手工掐丝珐琅画作品,用非遗技艺复刻红色场景,让历史“看得见”,让情感“连得上”。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团队成员参观学习掐丝珐琅画历史发展渊源和制作技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以“研究-传承-创新”模式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团员们掌握“灰缬”技艺18道工序,通过问卷与访谈多元理解非遗当代价值,完成8分钟纪实Vlog《蓝白物语》,构思13个传统纹样与现代用品结合方案,收集10个国内外优秀案例,为其传承与活化注入青春活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实践团成员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学习

上海商学院开展“百人·百访·百年老字号”社会实践,依托商科特色开展两大专项。“老字号中的非遗”专项中,学子走访老字号,通过实地考察、口述记录感受非遗魅力,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品牌与文化价值;“City walk路线设计”专项串联上海老字号,规划文旅路线,挖掘其现代生命力,助经典品牌焕发新生。

上海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企业考察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行走祖国”东海青年暑期社会实践团满载而归。数名不同专业学子组成三支分队,分赴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安徽绩溪,开展不同主题实践。绩溪分队聚焦非遗活态传承,邀请当地青年志愿者参与,探访博物馆梳理徽派“木、砖、石”三雕历史,在徽墨文化园学习“点烟、制墨、描金”并亲手制墨;通过拍摄、设计文创助力数字化保护,还与巢湖学院团队交流调研成果,共促非遗传承。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实践团在安徽绩溪探寻非遗魅力,守护文化根脉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学院学生团队,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开展暑期实践,以“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团队深入马村,学子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茧画技艺,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故事,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赋能结合。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传承学习非遗茧画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上海海事大学“海辽”实践队深挖校史与航运红色基因,匠心打造《海辽轮起义》沉浸式情景剧,再现1949年“海辽”轮冲破封锁驶向光明的壮举。实践队走进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开展主题巡演,百余名师生与企业员工“穿越”回历史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惊心动魄的起义壮举,在沉浸式演绎中接受爱国主义洗礼。

上海海事大学“海辽”实践队开展红色剧目展演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组织策划以“贸大万里行”为主题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活动组织全校共340余支实践团队前往祖国各地,引导师生围绕“海、山、港、村、社、企、校、馆”8条主线,在实践中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组织动员师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青年大学习、青年大调研、青年大实践、青年大宣讲,教育引领学校师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推动形成社会实践团队百舸争流、同题共答的生动局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大万里行”暑期大思政实践团队

上海开放大学首期AI视频创作短训班人气超高。诸多老中青学员们齐聚一堂,与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著名导演胡玫等专业导师面对面,用学习到的AI技艺制作上海城市形象片,展现城市文化魅力。部分学员代表还受邀来到红色微电影《宣誓,传薪之火!》的拍摄现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实践能力。学员们虽然年龄不同,有的是在职员工,有的是退休老人,但都始终保持着对新兴技术的探索欲,以饱满的状态汲取新知,诠释终身学习的真谛。

上海开放大学学员与导师面对面,用AI技术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上海电机学院“匠心寻访团”开展了“寻访大国工匠,传承红色工业文化”社会实践,足迹遍布上海汽轮机厂、振华重工、宝钢集团等8家标志性企业。在生产一线,学生与全国劳模、上海工匠、首席技师面对面深度交流。从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的老师傅,到引领技术革新的青年才俊,匠人们以极致追求与无限热爱,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上海电机学院“匠心寻访团”

上海政法学院“唯实”宣讲团师生奔赴江西井冈山,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同学们聆听专题党课,接受家风教育,深入小井、大井、黄洋界、八角楼等红色地点进行实地探访。团队精心设计并录制了4节“四山映象”系列视频微课与微纪录片。同时,通过沉浸式现场教学、红歌传唱、自编草鞋以及“体验红军的一天”等活动,深刻感悟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此外,团队结合当地“历史红 + 山林绿”特色,设计开发IP文创产品,形成深度调研报告,用青春笔触续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丽篇章 。

上海政法学院“唯实”宣讲团体验编织“红军草鞋”

上海公安学院选派二十余名师生代表前往榆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他们走进榆林警察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人民公安发展的艰辛历程,汲取奋进力量;他们探寻神泉堡和绥德革命纪念馆以及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重温转战陕北的伟大征程,体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他们开展陕北民歌采风学习,将民歌中的团结奋斗精神与公安使命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打牢思想根基,在护航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使命担当。

上海公安学院师生走进榆林警察史馆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杨浦滨江文旅实践团走访杨浦滨江工业遗址。他们从缆桩中探寻航运与城市兴衰的关系,在砖墙间感受工业记忆。实践团以青年视角作为“未来城市推荐官”,在行走中感受滨江百年工业蝶变,体悟党的创新理论,培养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杨浦滨江文旅实践团在杨浦滨江秀带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同学们参与“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沪喀暑期双向奔赴红色主题研学活动。他们和来自喀什的师生们先在西安、延安两地会合,共同探寻文化根脉,感悟初心使命。随后,喀什师生前往上海,城院学子则奔赴喀什。城院学子在了解新疆口岸经济的创新实践与丝路商贸的现代转型中,构建起对边疆高质量发展的立体认知。同时详细了解了上海援疆工作的使命、意义,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铿锵誓言。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同学们在喀什参观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纪实展览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青年党史宣讲团暑期从党的诞生地上海启程,直抵“转折之城”遵义,串联千户苗寨的红色记忆,围绕“建党初心”与“历史转折”展开跨时空对话。宣讲团以多元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探访中共一大会址、陈云纪念馆等场馆,在实地感悟中触摸先辈初心;通过实地探访娄山关革命遗址、苟坝会议会址等革命遗址,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缅怀了革命先烈,深入理解遵义会议“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观看《伟大的转折》、聆听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等感人事迹,在红色读书分享与剧本讨论中深化理解。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青年党史宣讲团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走进“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并联合闵行区军体中心举办了“薪火相续:银发青心”红色传承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与代际对话,团队深刻感悟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参观“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沪明实践团”开展社会实践,跨越上海、三明两地,将教室“搬”到多地,引导学子书写沪明合作新成就。在沪期间,团员探访中共一大会址等红色场馆,于石库门叩问初心,在历史中体悟壮烈;漫步世博文化公园、张园,解码“人民城市”治理智慧;走进江南造船厂等企业,震撼于重型装备制造成就;探访“模速空间”、北斗基地,领略科技发展伟绩。

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组建的“沪明实践团”在团中央机关旧址重温入团誓词

上海杉达学院教育学院学子赴安徽金寨,开展为期一周的“红色薪火传金寨,教育赋能助振兴”实践活动。他们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场馆,触摸峥嵘历史。团队驻扎光爱学校,设计红色故事会等课程,赶制教具并捐赠200余件文具书籍。学子完成从“受教育者”到“传播者”的转变,立志做红色基因“传火者”,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

上海杉达学院学子走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上海建桥学院开展“寻访雷锋金奖校友计划——追光行动”,组建4支寻访队,深入寻访30余位在各行各业曾获雷锋奖章、践行雷锋精神的优秀校友。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调研与影像记录,师生团队以“行走的思政课”形式,探寻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此次寻访的校友涵盖教育、科技、基层服务等多个领域,不仅是学校育人成果的立体检验,更是一场雷锋精神代际传递的“星火接力”。

上海建桥学院寻访队队员与优秀校友合影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师生在“大思政课”框架下,随校“延安精神”研学团将课堂搬到延安。他们在杨家岭、枣园等6处红色地标化身“青春讲解员”,经金牌讲解员辅导后,日均6场服务500+游客,实现从“背稿”到“共情”跨越;深入鲁艺版画坊复刻木刻《彭雪枫将军》,体悟革命艺术;访谈抗大纪念馆副馆长,确定红色剧目的脚本打磨原则;原创红色剧目《烽火中的爱情》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上演获好评,还开展专题座谈明确优化方向;同时共建“大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探索“专业+思政”育人新模式。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正在红色展馆提供讲解服务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组成“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赴新疆昌吉州开展文化交流。在边防连队,实践团成员为界碑描红、在国旗下宣誓,厚植爱国情怀;在奇台烈士陵园,他们通过文物重温先烈历史,接受精神洗礼。实践团还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学习民族交往历史;在驼运文化馆,从“驼队精神”感悟各民族互尊互信传统。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石榴籽·祖国行”实践团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青春逐光·薪火引航”社会实践队开展红色实践。他们走进旅顺东鸡冠山,从“一座旅顺口,半部近代史”中凝聚捍卫国家主权的誓言;在丹东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透过枪孔与钢板的“对话”,铭记“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远见;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等地,触摸工业脉搏,感受“向海图强”;在凤城大梨树村“干”字广场,领悟乡村振兴的“苦干、实干、巧干”密码。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青春逐光·薪火引航”社会实践队在大梨树村广场


素材由各高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