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茶文化“活”起来!大学生团队以数字智慧“烹煮”千年茶香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冉雨婷 李浩天 记者 刘时玉

时间:2025-08-21 11:27:59

以年轻人的视角和科技的力量,让长三角流传千年的茶文化“活”起来!炎炎夏日里,一群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的学生品茶品出新门道。他们深入安徽省黄山市与浙江省杭州市核心茶区开展深度调研,并参与上海国际茶博会,探索非遗保护、产业现状与数字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实地考察

探寻千年茶脉“生意经”与“文化经”

古语有云:“夏天喝茶,胜过吃肉。”在杭州龙井村的核心产区狮峰山,队员们背上茶篓,跟着茶农一头钻进云雾缭绕的茶园。“一芽一叶,得用指尖轻轻提,劲儿大了就伤了。”队员李浩天在茶农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采着嫩芽。在炒茶工坊,他们近距离感受了龙井茶“抖、搭、捺、甩”等传统炒制技艺的温度与力道。“炒茶就像带孩子,火候、手法差一点,香气就不同了。”一位老茶农的话让队员们印象深刻。亲身体验后,他们才真正懂了“明前茶,贵如金”背后的那份对时节和手艺的极致追求,以及西湖龙井这块“金字招牌”的价值。

实践团在杭州市龙井村采访当地茶农

在人头攒动的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队员们广泛采访参展茶企、经销商与行业专家,精准捕捉市场消费趋势、产品创新方向及营销新动态。安徽省黄金芽茶产业创始人与贵州省都匀毛尖茶产业创始人在采访中说道,安徽茶企立足全产业链,推行线上线下双渠道,并积极计划通过茶博会与直营店进军上海等长三角市场,强调市场调研先行。据介绍,黄金芽的独特之处在于有“豆香、奶香甚至鸡汤香”,口感清冽,分级精细。

通过区域对比分析清晰显示:西南地区坐拥生态与文化富矿,是乡村振兴重要引擎,但在市场化程度、品牌溢价及科技应用上存在提升空间;长三角地区则依托强劲市场活力、消费力与科技创新,在品牌运营、渠道建设及数字化赋能方面优势显著。此次对话凸显了中国茶产业依托地域特色发展的多元路径,为“三茶”统筹实践提供鲜活样本。

实践队员与安徽省“黄金芽”参展商访谈

实践队员与贵州省“都匀毛尖”参展商的对话

行程的第三站,团队来到了徽茶文化的发源地——安徽黄山。在徽州文化博物馆、徽茶文化博物馆,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茶文化的厚重感向团队成员们袭来,铺展为一卷卷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珍贵的古茶具、发黄的老茶票、详细的制茶流程展示,让他们系统了解了徽州茶文化悠久的脉络和精湛的非遗工艺。

“原来一片茶叶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和智慧。”队员姜钰琪如是感叹,好似与先辈们的一同品茗畅谈。他们还走访了当地的茶园和加工厂,看到传统制茶工艺如何在现代生产中传承与创新,也听到了从业者面对市场变化和技艺传承的挑战,千年茶脉的流传,仿佛在此刻有了具象化的展现,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迸发出了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实践团在茶文化博物馆考察

智慧赋能

数字 “新火” 烹煮未来茶香

带着茶山云雾里的见闻与茶博会上的脉动,实践团队正将沉甸甸的调研成果化作数字动能。通过线上问卷广泛收集消费者对茶文化认知及产业发展瓶颈的见解,为后续分析筑牢数据根基。这些大众智慧将转化为指导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建设性方案,让群众需求成为产业成果推广的靶向目标。

作为成果载体,集成茶文化推广、茶产业宣传及科技创新功能的专题网站已启动开发。网站包含访谈实录、调研报告及数据分析,其核心模块可视化数据显示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框架和可视化工具,将长三角茶区分布、产量变化等转化为动态图表;通过 GIS 系统直观呈现核心产地生态与产业布局关联,并采用响应式设计,确保多端流畅展示,让用户随时触摸茶产业数字脉络,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助力。

团队还基于海量茶叶图像数据,搭建起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引入SE-ResNet模型深度学习方案,可精准识别20余种主流茶叶,支持“无接触式”鉴定,既避免茶叶损伤又节省成本。系统内置数字知识库,识别后同步展示茶种传说、工艺等内容,如识别西湖龙井时,会标注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特点,讲述乾隆御封十八棵茶树典故,配以狮峰山茶园实景影像与炒茶技艺演示短视频。

这座“数字茶苑”,既是调研成果的展台,更是连接古今的桥,让千年“茶韵”流传至今,迸发新生,让“三茶”战略落地实践,生根发芽。

茶韵融合可视化数据显示平台

据介绍,这场立足“三茶”战略的青年实践,以SE-ResNet模型破解了传统茶叶识别的痛点,为农业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青年团队以代码为笔,将长三角千年茶香基因注入数字血脉,以“三茶统筹”为纲,编织产业协同网络,这不仅是传统茶业数字化转型的鲜活尝试,更探索出 “文化铸魂、科技添翼、产业扎根”的可复制路径,为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青春方案。“每一行代码都连着茶农的生计:数字平台让传统手艺被看见,智能识别技术为茶农减负增收,数据里的茶故事更丰富了大众生活,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

“从龙井村的春日茶香,到上海茶博会的商机涌动,再到黄山深厚的文化土壤,我们想用数字工具,为古老的茶文化添一把‘新火’。”团队负责人的话语道出初心,这群青年以脚步丈量茶路,用科技连接古今,让千年茶韵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书写着青年智慧赋能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助力文化传承的生动篇章。

通讯员 冉雨婷 李浩天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