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理“知识之窗”科普舱实践团赴云南“甸”亮未来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8-06 21:06:40

今年暑假,由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丹丹老师带队的“知识之窗”科普舱实践团,连续第五年赴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青春之名,用科普知识在当地孩子心里播种光芒。从趣味科普课堂到实验仪器捐赠,实践团以专业学识为笔,以赤诚之心为墨,在滇东北的土地上书写着教育帮扶的青春答卷。

在寻甸县科技馆,实践团联合江苏省华夏三农事业发展基金会,向仁德街道办事处第四小学捐赠了200套文具——铅笔、套尺、笔记本与橡皮。团队成员还走进仁德四小与仁德一小的课堂,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通过“水宝宝”“疏水画”等趣味化学实验,将抽象的化学原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现象,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实践团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张执南教授指导的“Cocube桌面级AI教育机器人”科普实践项目,在实践团成员刘秉铎的现场演示与指导下,蓝白色的机器人在简单编程指令下完成各种动作,让孩子们真切触摸到科技的魅力。华理戴升教授编写的《118化学元素》一书也同步送到学生手中,为他们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窗口。

在金所街道初级中学,实践团延续科普火种,开展科普实验活动以及Movers生态课程,让科学探索精神与生态保护责任在更多乡村孩子心中扎根。同时,实践团捐赠了洗发水、毛巾等生活用品,传递着跨越2200公里的关怀。

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实践团代表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中心捐赠了化学实验仪器。这批基础实验器材,将直接改善该校实验教学条件,为寻甸一中人才的培养筑牢硬件根基。“这不仅是资源补充,更是对科学热情的点燃。”寻甸一中校长范宗林期待地说。

在座谈交流会上,赵丹丹老师结合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前沿,阐释了化学研究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鼓励中学生们培养“从现象到原理”的科学思维;雷子文、赵一明、马悦好等实践团成员以“过来人”身份,分享了学习方法,一对一解答“竞赛与高考如何平衡”“化学就业方向”等困惑。

据悉,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该实践团开通线上沟通渠道,计划通过定期答疑、实验视频分享等方式持续护航学子成长。此外,实践团还为寻甸一中的优秀师生们送上了一份份实用的日用品,以及华理自主研发的“十里华香”香膏、化学学院的透光手信胶片与吉祥物等,为当地师生送去温情关爱。

通讯员 赵一明 记者 刘时玉

供图 赵一明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