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上海海事大学
时间:2025-07-20 13:04:00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风帆时代的指路明经和海上指南,是中国千百年来经略南海的历史铁证。7月10日至14日,由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船学院、图书馆师生组成的“更路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聚焦《更路簿》这一珍贵海洋文化遗产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秉持着“挖掘航海智慧,传承海洋文明”的理念,助力海洋文化传承与海洋强国建设。
“祖宗海”的活态记忆
走进潭门中心渔港
潭门中心渔港是海南最大的远洋渔业港口,自宋代起便作为渔民捕鱼避风的港口,享有“千年渔港,南海之门”的美誉。而《更路簿》,以“更”计时间和里程、以“路”记行程,是潭门渔民世代手抄相传、用于记录南海航路、岛礁方位、航行经验、季风洋流乃至渔场信息的珍贵手抄本。
“更路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潭门中心渔港
实践队全员与更路簿博物馆馆长王振忠的合照
在潭门中心渔港,实践队走访了多位年逾古稀的老渔民,聆听他们口述《更路簿》如何指引渔船穿越风浪、耕海牧渔的故事。草塘村渔民学校的一位船长声称“老一辈开船哪有什么导航,全凭《更路簿》结合罗盘、海流、风向、潮汐等自然现象判断航向”。他比划着掌舵的姿势,“刮东北风时走‘壬丙针’,南风天就调‘子午向’,西沙、南沙和东沙的渔场在簿子里记得明明白白,到八九十年代人们只认GPS导航,就没人用《更路簿》了”。尽管如此,实践队发现,渔民培训学校的航海培训课程中也会融入老船长的经验传授,将传统导航知识纳入现代教学体系中,以保留和传承航海文化。
实践队成员访问潭门中心渔港老渔民
指尖触摸的航行史诗
拜访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传承人王书保
实践队专程拜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潭门更路簿博物馆创始人王书保。在珍藏着数百件航海日志、罗盘针碗和历史照片的更路簿博物馆里,队员们系统梳理了更路簿在潭门的历史演化脉络。年逾七旬的王书保向师生们坦言:“这本书记载了家族百年积累的100多条南海航线,代代传承、更新发展。过去没有更路簿的渔民,绝不敢闯远海!”他特别强调“南海是我的祖宗海,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打渔。”即便在卫星导航普及的今天,老船长依然认为南海渔民代代传承的更路经具有实用价值,它所承载的是南海渔民顺应自然、搏击风浪的勇气与智慧。
实践队拜访南海航道更路经项目传承人王书保
作为更路簿博物馆现任馆长,王振忠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正以创新方式延续这份传承:“我和父亲前段时间组织了2025年中国航海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研学活动,未来计划联合相关高校探索传播更路簿的新合作模式”。这一构想与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峰的想法不谋而合——双方围绕海洋文化特别是更路簿传承发展,共建“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通过“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航行实践+学术论文+全媒体传播”等模式,将《更路簿》承载的海洋意识、海权理念、生态智慧、奋斗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
实践队成员研究更路簿博物馆的航海日志、罗盘针碗和历史照片
古今对话的守正创新
听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讲《更路簿》研究
“《更路簿》是中国渔民经略南海的‘蓝色家谱’,更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主权铁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在接受实践队专访时郑重指出。目前馆内珍藏7本珍贵更路簿,亦通过“科技+人文”双轨策略扩大研究范围:一方面对从渔民手中征集来的更路簿进行抢救性修复保护;另一方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地名破译与航路数字化重建,破解“猫注”(永兴岛)、“巴兴”(黄岩岛)等岛礁古方言。为让南海“天书”走近大众,博物馆展厅运用3D动态影像复现更路航线,游客轻触屏幕即可追随古代帆影穿越“七连屿”;沉浸式剧场《更路谣》将针路口诀化作全息渔歌,“一更出港门,二更望七洲,三更到石塘……”。
现藏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驶船更路簿(手抄本)
辛礼学馆长以考古学视角为实践队擘画《更路簿》研究图谱,向沉船要密码,向瓷器问航路;同步结合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重叠航路串联中国南海开发史诗。馆长亦期待与上海海事大学深化合作,“让这些‘主权铁证’从库房走向世界,从泛黄纸页跃入数字星河。”
实践队全员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的合照
青春担当的海疆宣言
海事学子勇担时代使命
调研期间,实践队广泛采集渔民口述史,梳理《更路簿》从“家族秘本”到“国家遗产”的演变脉络;探寻渔业科技从罗盘到北斗导航设备、从无动力帆船到现代机动渔船的更新换代;深入分析《更路簿》中记载的“针路”“更数”航行智慧,与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的现代航海思路相比对,验证古今航海技术的变与不变。为让更多人听见“祖宗海”的故事,实践队员们走进渔村,整理了多位渔民口述史,并拍摄“更路拾光”系列科普视频,挖掘当地一百零八兄弟公、红色娘子军故事背后反映的航运文化,同时还向渔民们普及了现代渔业法规和航海技术。当海事学子在老渔民的铜罗盘与北斗卫星的定位数据交织的航迹中,重走祖宗海,文化自信便有了载体。
“一簿记航迹”,记录的是潭门渔民征服南海的艰辛足迹;“千帆守南海”,则象征着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开发、利用和守护这片蓝色国土的坚定意志与不懈努力。上海海事大学的学子们,正以青春之我,在解码《更路簿》传承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路簿这一海洋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学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