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7-18 12:16:18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近日,2025中国宏观经济年中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寻求高质量发展下的供需再平衡”主题,发布《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冲击已成现实。基于 “三驾马车” 和凯恩斯主义的传统宏观研究模式,依靠历史规律预测未来的逻辑体系,难以有效指导当下经济发展。他强调,研究中国经济亟需突破传统范式限制: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行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厘清其微观基础与行为新逻辑;另一方面,必须高度关注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这“新三驾马车”,深度研判当前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进程,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宏观分析正逐步形成全新研究格局,在这一进程中,上海拥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产业升级、基础研究、现代商业场景构建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特色显著。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化斌代表团队发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实现稳定增长,供给侧方面,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为新动能,但传统行业如煤炭等面临产能过剩压力。需求侧复苏乏力,居民储蓄率攀升,家庭债务收入比处于高位,家庭部门面临房贷与消费贷双重压力,抑制消费潜力;传统制造业利润下滑,投资动能受限,房地产深度调整导致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地方政府财政承压。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平衡短期稳需求与长期改革:定向宽松缓解债务压力,支持高端制造,完善社会保障以降低预防性储蓄,深化产业转型培育新引擎,防范“低增长-高债务-弱需求”长期停滞风险。通过打破市场分割,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形成差异化良性竞争环境,避免内卷造成资源浪费和低效配置,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和激发投资活力。
在主旨演讲环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十五五”时期,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来看,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基于此,他指出,需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间轴展开战略部署,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下半年外部环境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复杂交织,可能影响全球资本流动、汇率变化和外贸格局,从不同侧面给中国经济带来结构性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只要坚持“以我为主”、强化战略定力,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韧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充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及不断迸发的创新动能,叠加多元出口市场,针对性和有力度地施策,就有望在外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202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表现总体不错,但下半年增速下行压力显著加大,通缩风险加大,中国宏观经济在内外多重挑战中前行,政策需要再度发力,关键领域的改革需要推进。在消费方面,要推进社保改革,提高城乡居民老人养老金,逐步让3亿农民工纳入企业社保体系;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创造需求,因为我国在有些方面的供给远远不够;未来两三年内的财政改革也至关重要,以此缓解地方财政承压态势。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下半年压力大但机会多,把握机会有望企稳复苏。
刘元春建议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当前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的新维度,将治理“内卷化”竞争作为政策重点,从而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微观基础。他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建议在关键时期通过立法和政府引导来规制盲目竞争、重塑市场秩序。面对中国产业政策长期优先于竞争政策导致的微观层面失序,强调要重新定位产业政策并强化竞争,形成宏观调控与微观治理协同发力的新格局。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