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陪护温暖就医路!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举行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7-09 20:26:28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在独自就医逐渐成为不少老年人“不能承受之重”的当下,一项关乎老年人就医体验、情绪支持与城市温度的民生项目,正在悄然为这座城市带来改变。7月8日,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开放大学举行,为本市陪诊服务培训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画上圆满句号,也为未来的深化推进开启新篇。

此次座谈会由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举行,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娄国剑、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松华、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李勇等出席。来自全市11个试点区民政部门、陪诊培训学员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总结交流经验、谋划下一步发展路径。

2025年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工作座谈会现场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推动陪诊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在上海市民政局统筹指导下,在各区民政局、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中心等单位的紧密协同下,上海开放大学于今年3月启动2025年全市陪诊师培训。到6月底,来自虹口、浦东、黄浦、静安等11个试点区共计1203人顺利结业,为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增添了一支具有专业素养和服务温度的新生力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达1537.9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37.6%。作为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正在加快构建高质量、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助医陪诊服务等养老服务,社会需求巨大,提升服务人员专业素养迫在眉睫。

陪诊师培训理论课教学现场

主办方组织长宁区学员到所属地综合医院开展实训教学

“专业赋能,暖心守护”背后的教育力量

陪诊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就医流程,更要具备沟通能力、心理支持技巧和人文关怀意识。对此,上海开放大学依托终身教育体系和“功能性、平台型”新型高校优势,组建由高校教师、医疗专家、养老服务从业者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师资团队,设计涵盖政策法规、服务规范、医患沟通、老年心理等内容的实务课程。在培训设计中,特别注重从陪诊服务的实际场景出发,将技能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深度融合,并在跟踪评价、学习成果记录等方面全面发力,开发“养老服务人才管理平台”,将学习成果纳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着力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的养老服务人才发展通道,培养一支看得见、找得到、用得上、信得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主办方组织浦东新区学员到所属地综合医院开展实训教学

对学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试点区的民政部门也在会上就工作特色、组织实施与意见建议等展开交流,表示将进一步推动陪诊服务从“点上试点”向“面上推广”转变,从“分散自发”向“规范系统”演进。

与会者就陪诊师工作的经验成效和深化推进等畅所欲言

从“有人陪”到“有尊严”,服务对象感受真实变化

在陪诊服务逐步落地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反馈是最有力的评价。一位87岁的陪诊服务接受者在座谈会上动情讲述道:“陪诊师帮我跑前跑后挂号、取药、检查,也会陪我说说话,让我在医院不再感到焦虑。”老人的子女也表示:“经过系统培训的陪诊师,不仅流程专业,服务也很贴心,让我们放心。”

陪诊服务接受者在座谈会上发言

“这不仅是一场培训,更像是一场职业生命的点亮。”一位学员代表在座谈会上动情分享,“培训让我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也让我们明白了如何‘以陪为尊’,在陪诊中给予老年人真正的安全感与陪伴感。”

培训学员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

服务“一老一小一家”,打造立体化民生教育格局

此次陪诊师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不仅是对养老服务培训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更彰显上海开放大学在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中应有的责任担当。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表示,上海开放大学将继续推动“标准引领—资源支撑—人才培育”的三位一体机制,在机制建设、标准评价、实践教学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通过教育的温度和平台的力量,为上海打造温暖、智慧、有尊严的养老服务体系注入持久动能。

主办方组织虹口区学员到所属地综合医院开展实训教学

此次陪诊师培训项目,也是上海开放大学深度服务民生的重要实践之一。近年来,学校立足城市发展需求,主动承担公共服务型教育职能,围绕“养老”“托幼”“家庭”“家政”几大领域持续发力:从陪诊师培训、到“沪上管家”高端家政人才项目,再到拟开展的“免陪照护”项目,逐步形成一套面向“生活服务型社会”的人才培养生态。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