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15年逐日,浙江中专教师携针孔摄影作品来沪开展引关注
科学教育的理想在这场摄影展中“成像”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相如

时间:2025-07-07 11:17:44

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为一位认识不到一个月的中专教师,策划了一场摄影展。

近日,一场名为“逐日者”的针孔摄影展在位于黄浦区的THE PRESS·申报馆拉开帷幕。展览现场,记者一眼就被挂在展厅里的25件黑白针孔摄影作品吸引。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拍摄对象:太阳。但根据曝光时间的不同,在不同的作品上,太阳时而呈现为一个点,有时则是一条线,或一个面。据说,最长曝光时间达到了3年。

拍摄这些作品的,是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美术高级讲师陈晓峰。从2010年起,15年间,为了拍摄太阳,他还制作了40余台形态各异的针孔相机。

正值暑假,此次摄影展不仅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一些在大学和中小学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们也专程赶来。担任此次展览策展人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说∶“教育的源头,是人类的好奇心和发现世界的欲望。而要激发一个人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亲身体验更重要,很大程度上,体验才是兴趣的基石。”包括张力奋在内,很多观展人感到,这不仅是一场摄影展,更像一堂生动的科普,给当下的科学教育带来诸多启迪。

小众摄影展,带来“直抵心灵的震撼”

“你看,这就是相机的针孔。”展厅里,一位父亲正拿着一个木盒子一样的相机,向儿子展示。在展厅的长桌上陈列的,正是陈晓峰自制的针孔相机。在现场,不时有人提问“它怎么换焦距”“原理是什么”等等,也有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好奇地从相机里向展厅穹顶望去。

针孔摄影,是一种古老且独特的摄影方式,不需要镜片,基于小孔成像原理在胶片上成像。而在陈晓峰的手上,物理学知识“走”出了书本,变成了一台台真实的相机,且还可以拿来拍摄。

每制作一台相机,陈晓峰都会以历史上对光学原理或摄影术有贡献的科学家或发明家命名,比如“墨子号”“牛顿号”等等。这些年,为了拍摄和制作相机,他克服了无数困难,但“挑战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也让他“上瘾”。

担任此次展览科学顾问的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金晓峰直言,陈晓峰的作品并没有突出的科学价值,拍摄太阳轨迹似乎也谈不上是多大的挑战,但却带给人“直抵心灵的震撼”。

为什么拍的都是太阳,但在不同的摄影作品中,呈现的画面会如此不同?“我头脑中的太阳,似乎不是这样在相片上呈现。”比如,摄影作品中那些上凸下凹的角度究竟代表什么,可能大部分物理教授一时间也答不上来。而细细琢磨后,陈晓峰才意识到,照片中展现的太阳轨迹,实际上跟纬度、拍摄方向、还有进光角度相关。拍摄者是在上海还是在哈尔滨、是朝东还是朝西,相机与地面成30度还是60度夹角,都会影响太阳最终的成像。

简言之,陈晓峰用摄影作品形象展现了太阳光线的弧度、与地面的角度等,这些都是天体物理学最直观的体现,帮助更多人理解赤道、黄道、黄赤夹角等物理知识。

亲身体验和感受,在科学教育中尤显珍贵

在展览现场,更多观展者都有类似的感受:比起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用艺术方式来呈现科学知识的创意和坚持,更打动人心。这也正是这场展览让人惊喜之处。

“通过自己动手、用感官去发现世界的能力,在当下的教育中并不被重视。”张力奋说,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老师和学生往往围着课本,学习的目的仿佛就是为了知晓答案,却忽略了自己深入探索未知的能力,“没有实际体验,我们和知识始终是隔了一层”。

平日里,陈晓峰不仅热衷于独自一人制作相机、拍摄照片,这位美术老师还会带着学生们记录太阳落在地面的影子,或指导学生亲手制作一台针孔相机。这种体验,在科学教育中尤显珍贵。

“在学校,不少‘学霸’通过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了相当的学科知识。但他们往往缺少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件事、去体验和感受的经历。成绩不能决定一切,从事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探究精神。”衢州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周晓天如是说。

衢高曾请陈晓峰去做讲座,不出意料,获得了很多掌声。“学生们从他的言语、眼神中,都能感受到他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那种激情和热情就是‘现身说法’。”周晓天说。

正如一位观展者所言,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亲手体验的事物。“科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应当是鼓励青少年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面对困难也不放弃探索,要有一种长期主义的热爱与坚持。”

据悉,此次摄影展将延续到8月5日。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