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管理挑战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7-03 11:23:42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管理理论与实践。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学者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解决方案,为全球管理创新贡献中国智慧。6月30日至7月1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管理挑战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举办。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构建贡献智慧。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商学院院长(兼)靳玉英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已从单一效率工具转变为重塑管理学科的核心力量,“数智化正在打破传统管理学的边界,推动技术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清华大学教授陈国青提出的“数智化三维跃迁框架”,面对范式转型挑战,提出"过程创新"方法论,重塑研究要素体系。人工智能前沿课题重点聚焦两大维度:AI技术自身局限(黑箱、AI幻觉与数据偏差)及价值取向的潜在影响,特别指出AIGC场景中人机交互的双重偏差问题(模型自选择性与用户从众性),强调以"感测-响应"框架引领管理研究新范式。

东南大学教授杜运周从管理哲学角度揭示了这场变革的本质:“AI知识生产是经验归纳与溯因推理的机械组合,而人类独有的概念定义能力与价值理性,恰是破解AI认知边界的关键。”他分析了AI与人类认知的互补关系,认为人类独有的价值理性是破解AI认知边界的关键。

明尼苏达大学朱毅教授的研究则展现了AI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复杂影响,例如货运平台司机对AI议价机器人“既期待又戒备”的心理,这种矛盾深刻揭示了技术应用中必须平衡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的深层逻辑。

在创新创业领域,AI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战略伙伴。吉林大学教授蔡莉教授通过三一集团、美的集团等案例,构建了“AI-创业要素互动模型”,打破了传统单主体线性创业模式。该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主体线性创业范式,揭示了AI技术如何重构创业者、机会、资源与环境四要素的互动关系,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

产品开发领域也迎来革命性突破。武汉大学曾伏娥教授团队设计的“需求感知-方案生成-超算验证”螺旋进化模型,与中山大学教授谢康提出的“AI+IDE”融合开发模式相得益彰。这些创新方法成功破解了复杂工业产品开发中“规模-效率”的经典悖论,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跃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高维和的“AIGC营销三阶跃迁理论框架”则系统性地描绘了AI如何重构商业生态。当AI不仅能优化营销流程,更能重构价值创造方式时,其对商业生态的变革将是颠覆性的。该框架实现AIGC营销从单点工具应用到系统性能力构建的范式跨越,为企业提供从智能创作到战略转型的闭环路线图。

AI对组织管理的冲击引发了从结构到文化的全方位变革。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井润田提出,AI能帮助组织克服人类有限理性,提升决策效率。浙江大学教授周欣悦构建的“社交智能金字塔”则系统展现了AI如何从基础任务处理到复杂情感交互的赋能路径,其参与研发的“心魔镜”情感识别技术突破了情感识别的瓶颈。

AI技术也为管理学研究带来了方法论的革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果通过AI建模分析,挑战了传统渠道策略的认知。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宝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了散户投资者的行为模式。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姜宝军在经典“啤酒游戏”中引入AI代理,发现AI同样会表现出“牛鞭效应”,为组织行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复旦大学教授卢向华的实证研究表明,具备拟真互动能力的AI代理人可显著提升用户专注度,为教育、医疗等服务场景的智能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圆桌讨论环节中,学者们对“十年后AI赋能场景”展开了前瞻性探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见解,提出了社会规则框架下的美好生活赋能、AI情绪疏导、个性化产品开发等构想。研讨会最后参访哔哩哔哩的实践环节生动展现了AI技术与青年文化的创新融合。在内容创作、社区运营、价值传播等环节,AI不仅提升了效率,更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这种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管理创新的特色路径。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在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管理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AI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未来的管理将更加注重人机协同与人文关怀,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管理变革提供东方智慧。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程媛媛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