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时间:2022-10-09 10:13:33
退役动力电池如何回收处置?厨余垃圾怎样变废为肥?……在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方面,哪些领域会成为高中生关注的民生问题?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的“生态课堂”上,高中生不仅用跨学科学习来探究环保问题,还通过老师布置的参与长宁区政府实事项目征集的作业,设计方案,提出建议。
早在暑期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的同学们就关注到有关动力电池回收的相关新闻。“退役动力电池如何回收处置”“如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引发同学们的热议。这学期,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利用》跨学科校本选修课上,同学们进行文献检索,不仅学习《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归纳退役电池的可利用价值及对应的处理方法,还进行了实验探究能量密度和电池余能的关系,最后开展方案设计,完成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方案设计思维导图。
高三(2)班学生王嘉睿说:“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涉及余能检测,我们以普通干电池为例,动手操作连接电路,学习如何测量电池的容量,用到了重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电池容量公式,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再生利用’方面既要运用物理方法,也要使用化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原来运用熟知的化学反应就能对电池进行加工,重新提取金属,让它们发挥更多再生价值。”第三小组分享的“动力电池的一生”思维导图生动有趣,大家还开启“头脑风暴”,修改完善了这张思维导图。
化学老师徐舒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份作业——参与“2023年长宁区政府实事项目公开征集”。高三(2)班学生熊镇天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有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方案,为保护自然环境出一份力。“这个课程不仅让我们充分明白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有了作为高中生学以致用、参与社会实践的责任。”熊镇天说。
喝完橙汁,会不会抗原检测出现“假阳性”?为什么有的疫苗只要打一次,有的要打多次?……同学们在生物、化学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确定了课题、实验内容及具体实施方案,并开展实验,撰写研究报告。
不少人尝试居家种菜,学生就此提出“哪些厨余适合作为肥料”“制作厨余肥料的方式”“植物生长需要哪些元素”“如何设计相关探究实验”等问题。化学、生物老师作为联合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厨余垃圾变废为肥的实践研究》项目化学习。师生合力,运用跨学科知识共同破解厨余中富含哪些化学元素、这些元素对蔬菜生长有何影响、发酵液制作的时间和浓度等难点,探究不同肥料制作方式对小葱生长的影响。
为了让生活中的科学小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科普效果更好,学校还设计了“科学战‘疫’ 绿色行动”创意视频秀的“长作业”,同学们将研究成果转换为微视频,配以轻松活泼的介绍,通过学校视频公众号等渠道推送,获得不少“点赞”。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校长焦勤说,跨学科学习是学校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尝试,学校在建设“培育生命科学素养”特色普通高中的过程中,打造“生态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