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时间:2025-09-10 09:21:11
从南通名校引入上海松江,在松江从教近9年中辗转了4所学校,即使走上校级领导岗位,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樊裔华一直在课堂里,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头等大事。
70后校长樊裔华
如今,她担任近2200名学生学校的“大校长”。如何让办学“向着阳光生长”?在教育一线,她坚守“专业立身、大爱育人”。
让老教师逆袭,激发每位老师的活力
樊裔华初到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原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时,正值该校建校第十年。建校初期那一批骨干教师陆续进入中老年,有的工作热情减退,开始呈现“躺平”状态。如何打破常规,在教师培养上改变自上而下的策略,自下而上关注教师需求,助力教师更好发展?
樊裔华始终认为,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是割裂的,他们彼此影响,相互支撑,互相促进。
老柴是自然学科资深教师。樊裔华初到学校时,他正接近退休。学校为了持续推进项目化学习,开辟了“葵园农场”。没想到,老柴自发地在每块地上种了不同种类的蔬菜。一天早上,樊裔华在农场遇见他,并问道:“这又脏又累的体力活,你怎么就做得那么起劲?”老柴头也没抬,一边干活,一边说:“因为孩子们和我都喜欢!”
樊裔华与他“约法三章”:把课程建设好,将青年教师带领好,把学生培养好。没想到,他真的把农场变成了课堂,他所开发的课程,被评为市级优质课程。退休那天,他握着樊裔华的手:“樊校长,谢谢您让我在教育最后一站,又找到了价值。”
从“班味沉沉”到“银发发光”,老教师的逆袭,也激发了校园里每位老师的活力。在樊裔华看来,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学校以课堂变革为中心,激发了更多教师的研究乐趣,让老师看到课堂上的新风景,也看到自己成长的新风貌,有力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学校自然教研组的老师们把拓展课、课后服务,甚至教研课搬到了校园农场里,让课堂焕发出另一种生机。学校的“葵园农场主”活动项目也应运而生,在项目化学习全国案例评选中获奖。
做校长,心中更多地装着教师
2023年,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从一所纯小学转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过半,青年教师有活力、有干劲,但教学经验有待不断提升。今年新入职的14位教师中,有13位是应届大学毕业生。
樊裔华和老师们在一起
“课堂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抓课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这些年,樊裔华坚持一线教学,始终在课堂里,和学生、老师在一起。初中语文教研组在研训员的带动下,两周一次大组教研,一周一次备课组研讨。每次教研先进行单元解读,再上课、说课,组内人人评课,专家指导,老师们再共上这一课,研训员持续跟踪,精益求精,可谓是“研透一节课,带动一批人”。
开学季,又是学校开展“好课有约”的固定时段。每次“好课有约”,新教师和新接班教师必约。被听课的老师一般前一晚才接到通知,第二天的课根本来不及磨课,听课后再交流研讨,反馈跟进。虽然临时邀约有点“狠”,但樊裔华说:“这样的课堂才足够真实,才能发现真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
经常有老师对樊裔华说:“你帮一位老师磨课,常常一节课要磨很多遍,还不如自己上呢!”学校里有老师上公开课、参加比赛,不管什么级别,她都愿意与大家一起研讨,一节课从文本解读、研究教案、听试教,常常多次试教,花费大量时间,比自己上课费时费力得多。学校有两位老师参赛,除了白天听课需要有学生在场,磨课的时间常常是晚上或周末,办公室、家里、茶舍等,留下了樊裔华和老师们思考的身影。这两位老师也不负众望,一位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一位荣获“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
学校成立了“葵园·心之育”集团教师发展中心,设青年教师加油站、骨干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培育站、青年干部后备队,以主题式专业引领推动集团在师资建设、学科教学、课题研究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学校完善葵园教师分层培养机制,确定了“葵芽教师”“葵苗教师”“葵花教师”“葵香教师”四个层级,培养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让学校名师辈出,就是好校长。哪怕走上校级领导岗位16年来,樊裔华坚持做校长,心中更多地装着老师,真正做老师们成长中的领路人和促进者。
一节好课,让孩子成长获益一辈子
一次公开课,樊裔华执教一年级童谣《剪窗花》。她带着孩子们一起赏窗花、剪窗花、读童谣、编童谣,鼓励孩子们展开想象。一个孩子激动地说:“我想剪个樊老师”,接着唱起了自编的童谣:“小剪刀,手中拿,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支笔,剪本书,剪个樊老师,笑哈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喊“剪个樊老师,笑哈哈”……此刻,孩子们都乐开了花,听课的老师也都禁不住大笑。课后,这个孩子拉着樊裔华的手说:“樊老师,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节课!”这节课,也成了樊裔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课——一节课,不是让孩子知识记忆一阵子,而是让孩子成长获益一辈子。
樊裔华执教一年级语文公开课童谣《剪窗花》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樊裔华带着团队开发“和大人一起读”微课程,每一个字、每一帧画面的背后,她都手把手全力以赴。课程的辐射远超预期,不仅松江区,本市外区乃至外省市的不少孩子都成了受益者。
上好每一节课
让学生的学习从“心”开始,让学习真正发生,校园里每一位教师努力向上的劲头都很足,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天的教育工作,关爱每一个孩子。“我和老师们一起,每天在课堂里,一起上课,一起研课。”樊裔华说,不管是新入职教师,还是小学转型到中学的教师,都走上了成长高速路。今年,学校获评上海市教育家精神实践培育基地。未来,学校将打造教育家精神主题长廊,开发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成长课程,在校园内规划“向阳壁”“向阳大道”等“葵园十景”,努力把教育家精神从一种崇高的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实践、可生长的校园文化,让每一位师生都能从中感受温暖、汲取力量。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