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潘国强 张曦文
时间:2025-07-18 12:17:54
从新华字典到学士学位证书,需要完成多少知识的积累?从小学一年级辍学到大学本科毕业,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从街头流浪儿童到上海市百姓学习之星,需要历经怎样拼搏和奋斗?2025年6月底,在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上海市百姓学习之星、财务管理(专升本)毕业生卢鹏坐在轮椅上分享了他身残志坚仍坚持终身学习的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一本字典撬开的命运裂缝
2020年,卢鹏通过上海市成人高考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就读财务管理(专升本)专业。这个决定背后,是一段远超常人想象的生命历程。
卢鹏出生于外地一个贫困农家,先天残疾让他的童年与同龄人截然不同。小学仅读一年级便因残疾瘫痪辍学,7岁至17岁间,双腿六次骨折的剧痛如同命运的枷锁,逐渐将他困在轮椅上。在贫穷闭塞的山村里,读书学习是件奢侈的事。因先天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他从小就被视为“废人”,在村民歧视的目光中艰难成长。家人不许他出门,生怕他那双畸形萎缩的双腿“丢人现眼”。久而久之,“残疾即残废”的观念深深刻进骨髓——他认定自己注定要像村里其他残疾人一样,靠乞讨度过凄惨余生。2003年21岁的他被在上海长期打工的家人带到城里,刚到上海时是他第一次离开闭塞的农村进入社会,严重的落差让他和家人发生激烈的冲突,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流落街头以翻垃圾桶和摆地摊为生。
命运的转机藏在上海图书馆的书架间。一次无意的流浪,他摇着轮椅进了上海图书馆——知识面前众生平等的公共空间,他一下子就爱上了那里。从此大部分时间他都沉浸在那里,靠着一本新华字典读完中学生、大学生必读文学书单,很多近代小说和很多励志书籍。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读书治愈了他受伤的心灵,重建了他的三观,形成了永不言败的信念。在知识的矿区,他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卢鹏利用摆地摊挣到的零花钱,开始半工半读学电脑和文化课。“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他熬过了一个个饥寒交迫的夜晚。哪怕收入只够买两个馒头,他也要省出钱来买二手教材。在路人异样的目光中,这个蜷缩在地摊后的残疾青年,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一字一句地书写着自己的救赎。
常年不懈的自学也让他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通过学习他构建了强大的内心,懂得不会有人因为他坐轮椅、身体畸形或爬楼梯而瞧不起他、歧视他。残疾的只是身体,而读书用的则是脑子,通过读书充实大脑可以弥补身体残疾。他领悟到“残疾人不等于残废人”!带着这份觉醒,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自学考试专科阶段的学习。但卢鹏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怀着对知识近乎虔诚的渴求,这个曾经被命运抛弃的青年,毅然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专升本阶段的学习。在提交报名材料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未来——那个用知识战胜偏见的未来。
教育之光:照亮平等与尊严之路
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习时光,为卢鹏的人生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这份力量,藏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帮助里,让他在逐梦路上不再孤单。
学习和考试的道路布满荆棘,对于重度肢残的卢鹏而言,每一次考试都是一场与身体的鏖战。他清晰记得一场设在六楼的考试:“我拖着固定石膏的腿,一级、一级爬上去。”石膏摩擦地面的刺耳声响,汗水浸透衣衫的黏腻感,成为他攀登路上最深刻的印记。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只是他无数次“轮椅攀岩”的缩影。
然而,黑暗中总有微光闪烁。上海师大给予的支持,成为他攀登路上最坚实的扶手和温暖的慰藉。“不是每次都可以把考场换掉。”卢鹏坦诚地说,“但是时常有换考场的机会。”学校给予的帮助,在于那份设身处地寻找解决方案的用心,卢鹏多次感念种种“人性化的安排”。于是,便有了那些烙刻在他记忆深处的特殊考场,在教育老师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在安静却略显局促的保安室隔层里。“我有一次在一个学校保安室里面,一个隔层里面考试……放货物的、衣服帽子一类的地方考试。”他描述着那个后来被自己称为“隔层”的狭小空间,弥漫着布料和尘埃的气息,堆叠的值班大衣和帽子之间,一张简易的桌椅成了他证明自我、不被物理障碍阻挡的临时方舟。甚至在非常时期,线上考试和远程答辩模式的启用,也让他得以在世界的停滞中继续学业,未被落下。学校给予的帮助犹如一束光,照亮了他一级又一级向上攀爬的阶梯。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论文的选题到答辩各个环节,卢鹏也得到很多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毕业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结合他的工作经验,从框架搭建到数据收集,老师通过微信一步步指导,帮他完善论文的观点和论证过程。线上答辩当天,学院提前周到安排,从候场到答辩,周到细致的安排既安定了他紧张的心,也确保了答辩顺利进行。当他流利地陈述完最后一个论点时,老师和同学的掌声里没有同情,只有敬佩。
轮椅上的学习征途:失败与坚持的辩证法
在上海师大求学过程中,他克服工学矛盾,克服疫情带来的不便,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经过不懈努力,完成财务管理专升本阶段的全部学业顺利毕业。
卢鹏书柜里《统计学》《经济学原理》的书页布满密集笔记与折痕,记录着与数学公式搏斗的日日夜夜。“数学类课程就是轮椅前的高坎”,文科尚可通过记忆攻坚,但统计学里的西格玛符号、标准差公式,在缺乏系统指导的情况下,成为反复碰壁的难题。“没有人讲解的话,那些抽象符号就像冰壁一样光滑。”
因为没有接受过学校基础教育的关系,卢鹏在英语学习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几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以几分之差没有顺利通过。但是他没有被打倒,英语这个拦路虎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在学习、工作中他主动与外教英语对话,多练多用多交流,一年下来,他已经可以和外教流利地对话了。付出总有回报,他最终通过了学校组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位英语水平考试。
为了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所学与当下工作更紧密地结合,他决心考取会计相关证书。“失败从不是终点站,而是提醒你该换条路走的路标。”卢鹏带着这份信念,在四次失利后终于拿下会计初级证书,又在短短几年间相继考取中级经济师与统计师初级职称。如今,他的书柜里,中级经济师、统计师等证书整齐排列,每一本都镌刻着“再试一次”的倔强,见证着在专业道路上步履不停的执着。
从受助者到赋能者:精神火种的传递
“教育公平不仅是给机会,更是给尊严”,这种掷地有声的信念,成为卢鹏行动的核心坐标。他深知学习不易,坚信教育力量。不但自己学,还鼓励推荐身边的残疾人通过教育提高能力和技能。在他的带动与激励下,许多残疾人也踏上了求知之路:有人选择自考、成教提升学历,更有人通过自学或 MOOC 平台等渠道,专注学习会计、经济、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用知识为自己的人生赋能。
在学习之余,卢鹏继续回馈福利工厂,继续为他们提供培训,参与老同事们的活动。他淡薄名利,懂得感恩,以残缺之躯、绵薄之力回馈社会。在他当前的单位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常利用业余时间服务社会,如帮助张江残疾人阳光之家做壁画等,还参与针对上海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服务项目。
现在,卢鹏活跃在更广阔的舞台,参加上海市残疾人职业竞赛,在专业竞技中挑战自我,也向世人展示着轮椅之上同样蕴藏的卓越潜力。疫情期间,这份源自新生的责任感驱动着他,主动承担起社区的防疫工作,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微光,在危难时刻守护邻里安全,诠释着从曾经的受助者到今日助人者的深刻嬗变。这份行动的力量,正是他对“教育赋予尊严”最生动、最有力的实践与注解。他在区残疾人团队中,手把手教会伙伴们写作和电脑操作,将“残疾人不等于废人”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正如当年知识曾经治愈他一样。
卢鹏的轮椅仍在向前。轮毂转动,碾过的不只是图书馆光洁的地面,更是在为后来者拓宽那条通向光明的终身学习之路。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亮的“追光者”,更是一个执着地用知识、行动和呼吁,奋力为更多身处暗夜的残障伙伴“凿光”的引路人。这条由无数人用汗水与信念共同铺就的阶梯,正承载着“奋斗创造历史伟业”的时代强音,彰显着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服务社会的永恒价值,坚定地延伸向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更加明亮的未来。
文/潘国强 张曦文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