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③ | 矢志不渝弘扬教育家精神 “小老师”也要争“大先生”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陈实

时间:2025-09-10 13:08:45

编者按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近日,市教卫工作党委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携手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第一教育等媒体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系列说专栏,邀请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结合所在领域、所在条线和自身经历,围绕“教育家精神”,阐释内涵意义,践行传承担当。


飞速发展的时代,教书育人的新问题也自然纷至沓来,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自嘲:“我一个小老师,能怎么样呢?”似乎在老师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就可以成为安慰自己逃避问题的挡箭牌。

当我们教师感叹“这一届学生不行”“那一个班级难带”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身为教师的自己,是否记得初心使命,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站得稳三尺讲台?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殷切希望全体教师能具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些话时刻提醒我们,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要争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先生”。

做“大先生”要立大志。这种志向,乃树立至诚的报国之志。作为教师要有大情怀,争做“大先生”。“大先生”就是要心系国计民生,胸怀民族复兴。他们无论立于讲台还是伏在桌案,思考的是不负人民、不负家国。党和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需要瞄准哪个科研前沿,就去攻坚克难。如教师是一棵树,那“大先生”的每一个年轮都绕着国家所需。

做“大先生”要树大德。所谓大德,是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应该对标的职业准则,也是立德树人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大先生”更追求一言一行,为世人标杆。古往今来,从孔子到陶行知先生再到于漪,从圣人先贤到育人楷模,无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为学、为事、为人,应怀敬畏、思师德,向“大先生”靠近一步。

做“大先生”要启大智。要启大智,必遵循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因材施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特点,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发现其个性特点、禀赋。“人民教育家”于漪认为,“教育从来不是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 “大先生”的大智慧在于能在马群中识出千里马,能在取经路上感化孙悟空,他们拥有大智慧,更善于分享智慧。

做“大先生”要出大力。要出大力,须保持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学、科研、育人,教师的努力,在于不断学习,扎实学识、更新自我。大力气要花在知识迭代和教学求新之上,用先进思想引领自己,用先进科技玩转课堂,用先进方法教育学生。“大先生”总能跟上时代,他们边奔跑边学习,深知知行合一才能“大力出奇迹”。

做“大先生”要怀大爱。这种大爱,必怀揣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非易事,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说过:“种花种草和教养孩子是有共通之处的,省一点力气、少一份心血、少付出一滴汗水都是不行的,就会看不着她们的灿烂。”“大先生”们选择做教师,甘为孺子牛,愿当铺路石,为学生活成一盏灯、一根烛。

做“大先生”要行大道。所谓大道,须铭记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知识分子,每位教师都应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树栋梁之才,为师者必有鸿鹄之志,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与人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自己必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所谓“大先生”,是勇当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民族知识的传播者和国家进步的推动者。

“大先生”也是“小老师”,或许岗位平凡,却也身担大任。他们的每一个细小行为,都影响着另一个灵魂,下一代国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小老师”也要追寻“大梦想”,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立大志、树大德、启大智、出大力、怀大爱、行大道。

哪怕我们一生也未能如愿成为“教育家”,也要矢志不渝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教育强国而不懈前行。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