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吴 亮
时间:2025-09-10 13:07:03
编者按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近日,市教卫工作党委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携手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第一教育等媒体特别推出“教育家精神”系列说专栏,邀请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结合所在领域、所在条线和自身经历,围绕“教育家精神”,阐释内涵意义,践行传承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筑梦人”的高度,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时代呼唤,更是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指南。
在华东理工大学七十多载峥嵘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我国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奠基人、第一任老校长张江树,提出“德性宜笃实,知识宜富实,身体宜健实”教育思想,他恪守勤勉治学,一生勤俭,却不吝资助贫困学子,还会专门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享誉海内外的化学工程学家、化工教育家苏元复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化工高级人材。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个人荣誉奖得主——朱裕贞教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投身基础化学科研与教育,四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甘当大学生的引路人”……
一代代前辈们在艰苦办学环境下养成的教育家精神,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传承和发展这种精神?这更加需要化理念为行动,化精神为实践。
首先要忠实地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如果说前辈们是为了时代、民族和国家的责任而勤勉治学,那么在国富民丰的当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动力是什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对教育变革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需要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传承创新中华文明。因此,教师要在科研、教学、管理各环节坚守和弘扬勤勉治学精神。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要用勤勉唤起教学、科研中的美德动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献身党和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
其次,在社会急剧变化时代的育人初心坚持。教师作为“以文化人”者,应以前辈体现出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文化形象与精神追求,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将这种精神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培养知识能力厚实和精神内核充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通过真情、真心、真诚塑造学生的情怀,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向学生倾注温暖和情感,用博爱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正能量。
再者,要坚定不移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学校要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形成理性认同和感性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担起民族复兴重任。作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大使命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伟业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