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用创新造未来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展见闻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5-10-15 10:25:29

创新,因为没有极限,而拥有无穷大的魅力。

当一群年轻人踏上创新之旅,没有人可以想象他们将创造怎样的未来。10月14日,在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同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项目展上,记者见到了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将创新的种子埋在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如今已结出果实。

从“追星”到“造星”的年轻人

常见的卫星是立方体或圆柱体,一颗“细胞式”的卫星吸引了众人注意。

它由几个标准化的立方体“细胞”模块组成,模块组成在轨可重构系统,并能利用备份“细胞”实现模块级替换和升级。

“简单理解的话,它有点像乐高积木,模块可以进行组装。”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小卫星班班长姚尊皓说。他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一创新设计让传统卫星从“一次性使用”模式向“在轨迭代”转型,推动我国低轨卫星星座低成本、规模化布局。

2023年3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卫星班的学生在酒泉观看卫星发射。总工程师谈起低轨巨星座的概念,让当时的姚尊皓久久难忘。这个“追星”的男生由此踏上“造星”之路。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团队成员经历反复试错。“创新过程尽管曲折,但是我们最终做出了原创技术,技术已在阿斯图友谊号等卫星上在轨验证。”姚尊皓说。此次参赛更加坚定了姚尊皓的发展目标:“我将为国家卫星研发贡献力量。”

创新报国的故事,在一个个展台讲述着。

南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李赛赛打造“无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适配军工装备、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等场景;内蒙古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李岩面向耐磨材料领域开展应用研究,为盾构机装上兼具硬度与韧性的刀圈……

在产业上做出大文章的年轻人

“贵州,酒香!”看到贵州大学“醉”肥土壤展台,不少观众自然想到贵州的酒产业。

“但是,酿酒废渣如果不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贵州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生时一丹说,“我们从土壤修复专业出发,把酿酒废渣作为原材料,通过菌种筛选促腐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把酿酒废渣变成营养土。”

时一丹指着一旁的营养土介绍:“这些营养土物美价廉,5升装只需要几元钱。”如今,项目已创办企业,承接超过20家大型酒企酿酒废渣处置业务,2024年产值超过1亿元。

在时一丹看来,创新成果衍生于区域特色经济中。企业厂房坐落于遵义,当地聚集了1700多家酒企,让团队成员能够深入产业链条上下游,挖掘产业痛点问题进行攻关。

许多创新团队表示,他们的创新成果是在产业一线诞生的。

福州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生徐浚聚焦汽车行业,研发超重载可拓展智能轴模块协同行驶技术,预计为金龙多轴车业务增收超12亿元;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华蓓蓓团队研发的新型导流罩装置,将船舶螺旋桨节能效率提升了10.2%,在一次远洋航运中为企业节省440万元。

梦无止境的年轻人

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学生吴禹辰是萌芽赛道的选手,也是展厅里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之一。“这是我做的能发电的地砖,通过液压驱动微型水力发电机的技术,把行人走路产生的机械能高效转化为动能。如今,这个设计已经在郑州的一个小区环形步道完成验证。”吴禹辰介绍。

从创意到产品,经历了多次优化。“测试发现,第一代产品存在踩踏凹陷的安全隐患,我们进行了改良,利用地砖中间区域进行传感,四周保持平整,这样就更安全。”吴禹辰说。

展出间隙,吴禹辰在展厅内参观。在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及智能体生态展位前,吴禹辰静静听着万格智能研究科学家孙昱昊的采访。

“你看得懂吗?”记者问他。“其实不太懂。”吴禹辰笑了笑。

“我能问个问题吗?”吴禹辰说。“当然!”孙昱昊说。

“展板上介绍,它可以达到500层的思考层数,那么第一层和第十层的思考有什么区别呢?”

孙昱昊耐心地解答着。

记者离去后,身后又传来吴禹辰的声音:“我还有个问题……”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确信,年轻学子们正用无与伦比的创新精神,创造新的世界。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