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阿妮尔
时间:2025-10-15 10:25:29
从教8年,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青年教师陆佳龙说,参与“基于现代小先生制的初中深度学习课堂构建”课题研究后,他在工作中逐渐游刃有余;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美术教师马金以中秋节月饼制作为主题,通过多学科深度融通,让学生感受中秋文化……
这是无锡市梁溪区课堂革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梁溪区推进全域课堂教学深度改革,作为“关键变量”,该区教师始终立于课改潮头。“希望通过深度教研促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在改革中引领教师、转变教师、发展教师。”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唯巍说。
扎根课堂,开辟教师发展有效路径
梁溪区全域深入推进课改,与教研和教师发展紧密相关。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为梁溪区,基础教育体量庞大。数轮调研结果显示,部分课堂仍存在“机械学习”情况,部分教师满足于依照教材、教参按部就班实施教学。
如何破局?2018年1月,梁溪区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课改理念,以“一号工程”形式开启全区课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2018年,我们提出‘学问课堂’模式,把区域课改的理念在学校‘接地气’地落实下去。”东林中学是首先响应梁溪区全域课改号召的学校之一。该校执行校长徐一鸣说,学校将“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作为课堂教学核心环节,引导教师从“经验出发”的传统模式向“重视学生反馈”转变。
“这种模式让教师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自主性,大家抢着参与研训。”全国优秀教师、东林中学教师发展部副主任蒋文远说,“‘学问课堂’让教研氛围越来越好。一堂课全教研组磨,教师轮番上阵,不断优化,不少青年教师就这样成长起来,走上省市级赛课舞台。”
如今,在全面铺开的教研中,梁溪区每所学校的每名教师都熟悉“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理念。“要让教师明白,教师成长和日常教育教学息息相关。”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钱艳霞说,“要唤醒教师扎根课堂的学习意识,在日常实践中转变观念、优化实践。”
全员融入,激活每名教师的改革热情
“教研不能单打独斗,梁溪区教师对课改的探索,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队协同’。”周唯巍说。
如何做到“全员卷入”?梁溪区靠的是一张任务单。“任务单由各学科教师研制打磨,以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也让课改实现全区域、全教师覆盖。”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说。梁溪区还以“任务单+”为载体打造线上协作型备课、批注式教学、智慧化作业布置平台,带动作业、命题、评价改革。
在东林中学,“个个有课题、人人有主张”已成为教师发展常态。“在数学课上,我用任务单启发学生,用学生的反馈优化教案和课堂;在班级管理中,我同样用任务单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在‘闯关’中实现自我管理。”陆佳龙是课改的深度参与者,他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教师,大家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近年来,梁溪区还探索出满足差异化发展需求的“进阶式”教师培养机制,专门成立教师发展委员会,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开发研训课程。同时,组织一系列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区域课程改革典型经验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良性循环,好教师成就好课堂
几年课改下来,梁溪区不少校长、教研员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师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拓宽了,课堂更契合学生培养目标了,这样的课堂推动教师进一步精进教学方式,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与华东师范大学的长期合作交流中,我们逐渐提炼‘教研修述一体化’育师样态,即融合教学、研究、反思、表达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新模式。”在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莉茗看来,这一模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协同发展。如今,扬名中心小学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全体教师沉浸式参与教学实践、课堂诊断、反思改进、成果表达等环节,形成“用理论重塑实践,以实践反哺理论”的专业自觉。
扬名中心小学的教改强师实践与高校的专业支持密不可分。在与高校近30年的合作中,高校专家团队时时深入课堂,发现问题,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评鉴抉择力和调试优化力。这样的模式为不少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和发展机会。
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科研员汤雪平是课改的亲历者。“2019年,我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到东林小学轮岗,成长为教科室主任,后前往华中师范大学读博。”汤雪平说,凭借在学校深度参与课改、申报教学成果奖的经历,她得以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从事课改与教师发展研究,“未来我想帮助更多好教师成就好课堂,让好课堂影响更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