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AI+,高质量提案照亮AI新场景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懿

时间:2025-01-18 15:36:13

人工智能(AI)是当前最具颠覆性的新兴技术,也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如何让人工智能更深入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今年上海两会的热点话题。记者从市政协会场了解到,不少委员以“AI+”为切入点积极建言,由此形成多篇高质量提案,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挖掘出一批新场景、新空间。

关注“AI+工业”,打造“工业大脑”

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打造“工业大脑”,这是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今年通过提案发掘的一个重要的“AI+”场景。所谓“工业大脑”,指的是一种特别的具身智能系统,它具备全生命周期智能调控、全要素智能配置、全产业链供应链智能协同的功能,能推动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发展“工业大脑”,必须强化工业大数据、高端工业软件、工业元宇宙等核心技术的支撑,但九三学社发现,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们仍有许多缺失环节,同时还存在高价值工业数据、算力、算法供给不足,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等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建议,上海应筑牢创新基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在制造领域打造“大脑”指挥、“小脑”灵动、“肢体”协动的工业具身智能系统;同时,结合上海本地产业优势,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上海方案”,特别是围绕集成电路、新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智慧供应链等领域,打造一系列垂类工业模型和“子脑”。

关注“AI+教育”:开辟育人新模式

随着AI完成重复性知识劳动的能力突飞猛进,以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让教育适应AI时代,也成为众多委员的重点关切。

周立旻委员提出,随着AI广泛应用,育人新模式缺失、代际数字鸿沟、智能评价维度单一等,已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虽然智能教育应用看起来不少,但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成绩评估,一旦在教育领域形成“算法枷锁”,就会将学习局限于机器推荐和数据模型的框架。周立旻建议,上海应设立专门的AI教育科研机构,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AI+教育”应用框架,打造智能教育大模型底座。可重点从学生的“非定量指标”——比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品德素养、情感态度等入手,开发AI工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仅是基础教育,高校也需要大力强化“AI+”的探索。曹锡康委员提出,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对AI重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认识不足,知识储备不够,也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力。他建议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高校加强对教师AI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借助“外脑”,通过校际协同或产教融合,助力AI赋能高等教育。

关注“AI+健康”:解决医疗刚需

AI和生命健康是当今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它们的“结合部”自然也是科创热点。在胡伟国委员看来,AI大模型有望为医疗健康提供高效、准确、个性化的服务支持,但当前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等方面的诸多制约条件,限制了医疗大模型的高质量应用和发展。

作为应对,胡伟国提出,上海一方面要通过构建公共算力基础设施、保障医疗数据语料供给、打造前沿的人工智能医疗交叉团队、推进医疗健康AI创新生态等方式,推进医疗大模型的创新发展。同时,为加快“AI+健康”创新场景的落地应用,他还建议对生成式AI医疗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的监管,引导医疗机构向AI技术开发者开放有价值的核心业务场景,从而聚焦高价值、差异化的“刚需场景”开展试点,探索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模式和产业化发展路径。

关注“AI+中小企业”:大模型要降门槛

大模型已成为推动AI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力量,但因为行业场景复杂、科技实力不足等原因,很多企业目前还难以实现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特别对中小企业而言,大模型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涉及一笔不小的开支,就更加限制了他们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的投入和尝试。

为了激活“AI+中小企业”应用场景,市工商联在一份提案中提出,要重点关注降低大模型的技术门槛,控制其使用成本,鼓励技术创新,从而拓宽大模型应用。比如,上海可以支持相关企业开发易操作的AI工具和平台,完善预训练、自动调优等技术服务,加强大模型行业标准化,从而使非技术背景人员也能有效运用大模型。另外,政府也可以考虑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推动“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发展,以此降低企业使用大模型的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