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企业真实需求,158项毕业生设计作品在滴水湖码头展出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5-19 14:23:30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卫星科普演示设计、轨道式回流焊机外观造型设计、用于果树采摘的外骨骼设计、海洋生态环保衍生产品设计、“一号卫星”航天文创产品设计……连日来,在临港滴水湖码头,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2025年优秀设计作品展火热进行。

image.png

毕业设计作品紧密结合企业真实需求

展览以“产教融合,智创未来”为主题,展示作品主要涵盖了智能装备、智慧医疗、关爱弱势、创意生活、文化传承以及数字媒体六大主题。共158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了展出,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共创作品14项、2025届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设计作品133项以及与学校机械学院、电气学院和电子信息学院联合展出的优秀作品11项。大部分的毕设课题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需求,作品具有很好的完成度和可实施性,展现了学校教学改革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

“通过驻企实践,企业导师具体讲解了从研发、设计到批量投产的高端装备设计案例经验,让我的设计少走了很多弯路。"王晨光同学的“热风八温区轨道式回流焊机外观造型设计”课题来自与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产教融合项目。他介绍到,八温区回流焊机是电子制造中的关键设备,为便于拆卸清洗,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理念。机盖通过触摸屏进行开盖控制,方便用户操作与维护,缩短停机时间,提升生产效率;通风口则充分考虑散热效果,在柜门下半部分进行折弯处理,方便用户操作的同时也增加了造型的层次感;机盖处的凹槽重复元素设计与哑光工艺结合,有效减少眩光,降低操作疲劳,提升操作人员的满意度;整体形态设计较为圆润,避免了尖锐边角造成的紧张与不适感,黑白主色调搭配红色线条涂装,形成了稳重与活力的平衡。

image.png

王海鑫同学的课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卫星科普演示设计”,以对标上海电机学院参与研发的“一号卫星”,融合二维平面设计、三维建模与交互技术,打造包含卫星结构功能解析、发射升空流程模拟以及太空作业实景观测三大核心场景的沉浸式科普演示设计。该设计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卫星认知的立体化学习路径,更通过技术赋能教育的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为航天人才培养与虚拟现实教育应用开拓了双向赋能的新方向。

又如,宋齐赟同学的“用于火星探测的陆空协同载具设计”课题,聚焦学校“航空航天”特色,从提高火星探测效率的角度出发,在校内导师与上海霄元创新中心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的联合指导下,开展了火星探测载具概念设计;罗晨慧同学的“符离集烧鸡文创产品设计”课题,则以中国 “四大名鸡”之一为主体,通过可爱的IP形象、高饱和色彩渐变、几何化图形表达等年轻化的表现手法,完成了“烧鸡大冒险”“符离集烧鸡剪纸”以及“拼装扫天小鸡”三款玩具设计,让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

“这些作品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扎根产业土壤结出的创新果实。”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志勇表示,在全球设计教育向“科技+人文+产业”三螺旋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学院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与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两大国家战略,创新实施了"产业需求牵引、能力画像匹配、校企协同评价"的育人机制。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据介绍,此次展览均由该校学生团队集中完成展陈布置。展览前期,学院还首次尝试了将学生毕业答辩现场搬进展览空间。这种将答辩环节与展览公开展示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室内封闭式答辩的限制,让评委、企业导师、公众得以零距离接触学生设计理念、技术实现和创新亮点。

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答辩的互动性与实效性,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了专业表达与项目汇报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正如企业代表所言:"设计师的汇报能力直接影响项目落地效果,这种实战化培养模式,让学生毕业即具备职业竞争力。"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首日同步启动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院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深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双方将在课程共建、实训平台共享、创新项目孵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形成“校企共育、产教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此外,上海诺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向设计与艺术学院捐赠价值50万元的60导脑电图仪,与学院共建高端工业设计制造融合创新平台,为工业设计提供神经工效学研发支撑。

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选址滴水湖码头,标志着该学院迈出了“走出校园、融入城市”的关键一步,不仅展现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更是一次面向社会的教学检阅,倒逼教学设计贴近实际需求,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据悉,在展览同期举办的“高端装备工业设计创新论坛”上,汇聚商飞、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AI设计、智能制造人机交互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十余家临港重点企业在展览现场开启的专场人才双选会,提供百余个精准岗位,实现毕业生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值得关注的是,展览设立的“最具产业化价值作品奖”将于5月28日揭晓,由企业导师与公众评审共同票选产生,市场检验机制为作品转化注入新动能。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