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见AI,智启未来!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开幕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5-05-16 14:33:31

本网讯 5月16日上午,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会的主题为“‘育’见AI,智启未来”。5月16日-18日为线下展,同期线上开展至6月底。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等出席开幕式。

与会领导与嘉宾为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揭幕

市级展区首次汇聚长三角三省一市,展示四地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变革教学模式与科研范式,打造立德树人新生态与新格局的种种举措与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市级展区全面展示了上海在基础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生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引领科研与教学范式转型,在职业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在终身教育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构筑终身学习新图景,立体清晰地呈现出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育变革。

上海市梅陇中学AI实践课让孩子感知人工智能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展区、AI+教育特色主题展区、高等教育展区、区域教育展区、职业教育展区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展区等展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展区邀请苏浙皖三省在AI教育领域有显著成果的高校、中小学进行联合展示。在深入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时代,长三角地区在教育生态变革、技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及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果。AI+教育特色主题展区则突出展示本市中小学、幼儿园“人工智能+教育”的优质案例,以及师生在AI技术与教育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分享活动现场

本届教博会将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等业内专家以及来自全球的教育、产业、科普等领域大咖以最前沿的视角,聚焦“AI驱动变革 产教融合破界”主话题开展头脑风暴,汇聚全球智慧。同时,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I+教育应用场景与融合”“科学教育的国际化实践”三个垂直领域开展深度交流分享。与以往的交流分享不同,本次分享形成理论研讨-解决方案——实践论证——宣传推广的完整链条,在高端对话中呈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AI+教育”应用闭环与未来愿景,并将分享案例成果予以转化传播,与全国教育从业者共解“AI+教育”命题。

中小学Al教育“产教融合”创新范式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分享活动现场,主办方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与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好奇猩科技共同签约,开展中小学AI教育“产教融合”创新范式战略合作,并与青少年科技创新研究合作成立青少年科创实践发展联盟,向部分联盟学校授牌。多方共同合作探索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AI教育范式,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落地,构建产教融合、校社协同的教育生态。

各展区精彩纷呈

今年教博会现场的主题雕塑“小灵通”,以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为原型,融入原著《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封面形象,巧妙地将经典科幻文学符号与前沿科技装置相融合,既体现上海教育文化的传承性,又凸显AI与教育的融合。

为增加展会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本届教博会现场专设四条探索路线,现场集齐相应路线印章后,可前往换礼区兑换。同时,还推出了品牌文创,观众可通过挑战现场设计的互动任务获得对应产品。

“AI教育,局长说”是本届教博会的再次创新。从5月19日起,每晚19点,将以短视频的形式带领大家陆续走进上海16个区,实地探访教育一线的AI+教育特色场景,感受人工智能进入校园后所带来的教育生态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思路。

本届教博会线上展5月16日同期开幕,持续至6月底,观众可通过搜索“上海教育博览会”小程序浏览展会精彩内容。

开幕式现场

【相关链接】

主雕塑设计说明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以“‘育’见AI,智启未来”为核心命题,致力于打造一个既充分展现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辉煌成就,又能够激发无限未来想象力的沉浸式展示空间,全方位展示AI如何赋能教育,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搭建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推动教育行业在技术浪潮下的变革与升级。

本届教博会主雕塑以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的“小灵通”为原型,这一经典IP承载着数代人的科技想象。2025年是叶永烈诞辰85周年、逝世5周年,他在1978年于上海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全景式描绘了一个充满科技奇迹的未来世界,许多设想在当时极为超前,在今天已成为现实。他在书中描绘的智能教育场景与当前AI技术发展形成了历史性呼应。

主雕塑的设计融入了叶永烈原著《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原著封面形象——“小灵通”坐在一辆汽车上。围绕“小灵通”的三个灯箱上的文字均选自叶永烈原著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预言,包括“在我们教室里,主要是白板”、“微型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以及“能自动记录老师讲话的写话机”,这些当年充满科幻色彩的构想如今都已成为了现实。

主雕塑巧妙地将经典科幻文学符号与前沿科技装置相融合,既体现上海教育文化的传承性,又凸显AI与教育的融合,有机平衡三大维度:文化记忆的唤醒、技术应用的具象化呈现、教育本质的人文关怀。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颜惠芳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