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说成长 健心赋能”上海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举办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5-13 15:29:21

本网讯(记者 刘时玉)近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华东理工大学承办的2025年“剧说成长 健心赋能”上海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相关领域专家、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来自沪上各高校的大学生等600余人参与了活动。

大赛自启动以来,得到沪上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初赛阶段共有40所高校提交了参赛作品。经专家评审,10所高校选送的10个剧目最终进入决赛。在决赛中,来自全国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上海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组成同行评审团,以专业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为赛事品质保驾护航。

image.png

华东理工大学《时空剧场的五重奏》剧照

image.png


上海戏剧学院《勇做真我》剧照

image.png

上海师范大学《一次完美的出走》剧照

image.png

上海大学《沉默的爱》剧照

image.png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孤岛不孤单》剧照

据了解,心理情景剧作为一种深具影响力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提供安全且富有创造性的空间来探索自我、理解他人。在决赛中,10个剧目关注青春与梦想、孤独与接纳、亲情与友情、自我与成长等话题,通过精心编排的情境再现,让观众亲身经历角色们的喜怒哀乐,踏上了深入心灵的温馨旅程。经过激烈角逐,华东理工大学《时空剧场的五重奏》荣获一等奖,上海戏剧学院《勇做真我》、上海师范大学《一次完美的出走》、上海大学《沉默的爱》荣获二等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孤岛不孤单》、上海音乐学院《给我的歌》、上海理工大学《曲终人不散》、华东师范大学《咳嗽——提拉米苏变奏曲》、上海建桥学院《丝缚之声》、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不被定义的青春》荣获三等奖,华东理工大学荣获最佳剧本奖,上海戏剧学院荣获最佳主角奖,上海大学荣获最佳配角奖。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介绍,本届赛事是学校2025年“五育润心,健心赋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华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以心理情景剧为载体,积极进行美育润心实践。学校始终坚持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建设“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朋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涵、完善预警防控机制以及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多元化举措,形成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刘明波表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以“体系化建构”为核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共育”新格局;以“精准化服务”为路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数字赋能”新模式;以“发展性培养”为导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五育融合”新场景,携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

【相关链接】

剧目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曲终人不散》

民乐团笛子演奏者明明的协奏曲《幽兰逢春》入围了江南丝竹大赛!正值高兴时,明明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去世了。爷爷的去世对明明来讲是重大的丧失。明明将如何穿过这次哀伤之河,重新奏响生命乐章?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教育,哀伤疗愈的故事,一个来自同学的真实故事。

情节伴随民乐转承启合,哀婉的旋律,情感的宣泄,生命的乐章,在表达,接纳和疗愈中看到哀伤不只单一的色彩,化思念成歌。

华东理工大学——《时空剧场的五重奏》

本剧通过展现大学生剧社编剧【颜锴】在创作过程中以自身为剧中主角原型,具象化表达其内在和外在的冲突矛盾,展现了主角内心蜕变的过程。运用了角色呈现、多维替身、附加现实、光明投射、时空转换等多种心理情景剧技术,演绎主角的5种不同状态带来的内心冲突与挣扎的心路历程;并通过隐喻角色【景欢】的启发引领,使其发生积极变化。颜锴不仅撕下外界赋予的标签,也挣脱群体期待的枷锁,领悟到生活是一部可以自己书写的篇章,从而选择接纳和完善自我。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不被定义的青春》

故事讲述了一位叫小天的女生,因为一个误解而被同学攻击非议的故事,从而揭开了她与最爱的“快快” 那个在父亲离开后陪伴在她身边的小宠物的故事、在一次户外偶遇中小天帮忙救助了同学的小狗,从而解开了误解,故事的最后大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被主流所接纳或者不理解甚至曾被讥笑的爱好,但是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做自己的权力。就像小天一样面对流言蜚语,她并没有沉默下去而是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不被理解 、不被认可,但她依然坚持,她诉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不要在意世俗的目光,勇敢做自己的故事。我们也因善待身边每个人的梦想,不评价不非议,多点倾听,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不被定义的青春。

华东师范大学——《咳嗽——提拉米苏变奏曲》 

大学生苏儿因咳嗽遭室友提子、拉拉、小米疏离,隐忍讨好自责陷入循环。在心声的指引下,她停止盲目讨好并觉察自我价值,室友亦在冲突中蜕变。提子珍视苏儿对其创作的认可,小米暗置舞鞋支持其爱好,拉拉直面逃避心态。四人坦诚沟通后合排舞蹈《提拉米苏》。本剧以咳嗽隐喻人际“缺陷”,舞鞋与歌谱暗藏关怀,诠释友谊的本质是差异中的相互体谅、共同成长。舞台呈现从疏离到和解的蜕变,揭示换位思考与自我接纳才是化解隔阂的秘钥。 

上海音乐学院——《给我的歌》

从小城市考上音乐学院的江潮面临毕业,日夜不眠地创作着自己的毕业作品。父母的催促、导师的指责、同班同学的比较,江潮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江潮渐渐迷失,坦言已经无法写出发自内心的曲子。江潮痛苦的追问——“为什么一切变这样,当初的理想该何去何从。”

疲惫不堪的江潮,最终在桌上沉沉睡去。在梦中,他听到了那熟悉的歌声,那是爷爷曾经为少年江潮哼唱过的旋律。重新找到了内心那份纯粹和热爱,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动人乐章。

上海戏剧学院——《勇做真我》

正确认识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此剧聚焦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怀疑问题,倡导大学生勇做真我,让青春绽放在自信的光芒中!

你有没有被爱情困扰的瞬间?本剧的主人公阿臻是大大咧咧的运动女孩,身为班长的她是同学们心中的“大姐大”,可当她撞见爱情的同时,对自我的认同也陷入危机。她对文艺少年阿强心生爱慕,可以为他不喜欢自己这种类型,深深的自我否定让她逐渐迷失自我。她开始盲目改变自我,最后她穿着所谓的“斩男套装”去向阿强表白,话未出口,阿强已忍不住对阿臻这般“奇怪”模样表示不解“你怎么变成了这样!”,阿臻终于醒悟:真实地做自己才最能吸引“对”的人。阿臻能够走出阴霾,做回自己吗?敬请期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孤岛不孤单》

学生向阳受母亲 “人人都是孤岛” 理念影响,将情感筑成堡垒,习惯拒绝他人帮助,将善意折算成 “人情债务” 并记账偿还。大学时,热心舍友的善意仍被他拒绝或记在账上,为还人情,他在小组作业中包干所有任务,致分班考试失利,让身为班长的浩然感到担忧。后来他意外受伤,仍拒绝帮助。最终,浩然心切的劝告,舍友真诚的帮助,同学暖心的举动交织在一起,向阳醒悟,世间真情当常在,孤岛相接不孤单。

上海师范大学——《一场完美的出走》

林想是一名研究生,她是别人眼中的优秀者,成绩优秀,关系优秀,爱好优秀,一切都很好。

可是在林想心里,林想觉得自己一点儿不优秀,为什么毕业论文不能写的再好一点!为什么工作不能再满意一点!可恶可恶可恶!什么大环境不好,论文也有时间紧的缘故,可是我只要再做的好一点,这些就都不是问题啊!

林想觉得的自己受不了了,好煎熬啊,不想要待在这里了!要逃!要逃!可是要逃向哪里呢?会发生什么呢?林想也不知道。

上海建桥学院——丝缚之声

你的内心世界里有没有住着几个小人儿?大学生张伟的内心世界,就有这样几个。他们有时给他鼓励,有时为他着急,有时也尝试控制他,他们与张伟之间的联结仿佛一条条丝带,鲜艳、有力,使他光鲜,也能使他窒息。

本剧通过外化拟人化的方式,将张伟内心世界的积极乐观、讨好、容貌焦虑、恋爱脑等具象化地表演出来,用丝带隐喻他们与主角的关系变化,呈现出一场激烈的内在对话,也见证了张伟的自我重新建构。

上海大学——《沉默的爱》

大一新生陈墨在三次造访导员之家后,终于在引导下和辅导员敞开心扉,道出了她的心结。原来高中时期的陈墨和妈妈闹过矛盾,此后关系一直紧张,辅导员老师在了解事情经过后表示理解并与之共情。接着辅导员又帮助母女俩电话沟通,两人其实都嘴硬心软地互相爱着对方,最终,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和解,陈墨也回到了原来阳光的样子,更坚定了对妈妈的爱。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