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来“敲门”,家庭教育如何接招
专家建议,避免以短视频“人机互动”代替家庭“人际互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实习生 王子依

时间:2025-05-22 10:39:29

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1亿,经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54.1%,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触网”的主要入口之一。在新形势下,家庭如何助力孩子成为合格“数字公民”?如何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短视频?

“如何发挥短视频的正向价值,对青少年成长十分重要。”5月20日,在第四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短视频时代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表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应遵循注重规则和引导相结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三大原则。

家庭保护要延伸到虚拟网络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担心沟通不当引发亲子冲突等,已成为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使用短视频时常见的困惑。

“短视频不是原罪,重点是如何使用。”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认为,家庭保护的概念从物理环境延伸到虚拟网络环境后,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培养网络素养,另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2024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其中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

“孩子沉迷网络可能是因为身边没有比手机更好玩的事情,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短视频创作者蒋文娟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她告诉孩子,要有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远离网络暴力,尊重他人隐私。

防止沉迷需要科学引导

青少年科学使用短视频离不开家庭的引导。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表示,不要让短视频的“人机互动”代替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人际互动”,只有当家长进入孩子成长的“核心航道”时,才能发挥好短视频的正向作用。

尽管很多家长担忧青少年沉迷短视频,但也有很多案例说明,只要科学使用短视频,也能发挥正向作用。

高二学生创作防溺水宣传曲、初中女生将三角函数公式“爆改”成说唱、课堂上用现代音乐演绎《破阵子》……青少年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使用方面,呈现出能力强、掌握速度快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曾昕表示:“孩子们在短视频中处于如鱼得水的状态,会主动获取知识,为自己赋能。”

共青团中央相关课题组发布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与学习研究报告》也显示,超半数的受访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对学习帮助大。

家长应当如何用好短视频,打通孩子成长的新路径?在蒋文娟记录孩子日常的账号“柒柒的昆虫世界”中,有半数的视频剪辑由孩子完成。“要拥抱短视频带来的变化,在数字化时代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蒋文娟说。

家校社协同编织守护网

当前,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造成“信息茧房”等问题,让这把“双刃剑”持续引发社会各方的担忧。如何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短视频使用环境?

“不能谈网色变,短视频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答疑解惑的重要工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想要最大限度减少短视频的负面影响,家校社协同共治仍是有效的实践路径。

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斌呼吁,家长要主动接受网络素养方面的培训,而社会层面则要建立城市间、机构间的协作机制。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各界也需要商讨出一份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控制,理解陪伴式的教育往往比技术管控更有效。家庭陪伴、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编织成守护网,共同培育数字原住民的健康成长生态。”方增泉说。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