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阮红环 刘佳
时间:2025-05-22 10:38:09
民族自信心的形成有赖于民众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和价值认同,许多国家通过系统性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课程内容
在古今对话中焕发文化新生
如何让传统文化智慧打动当代年轻人?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教学内容的选择成为平衡文化主体性与现代性张力的支点。近年来,不少国家转向跨学科视角,强调文化内容融入多学科课程,使传统文化教育从死记硬背转变为生动的现代解读。
法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文化政策为指导,注重通过道德与公民教育培养共和国价值观,强调主题性、渐进式和多学科融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法国注重文化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如将古代语言学习与共和国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现代价值观的历史根源。
意大利传统文化教育则擅长“老瓶装新酒”,坚守古典根基,注重内容创新,孩子们在斗兽场前听历史,在美术馆里学绘画,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实践,构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体系。
韩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东亚国家的共同特质。在多元文化碰撞融合中,韩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如在幼儿园开展《孝经》诵读、中小学设立“国民伦理”课等。同时,韩国注重文化内容的现代性转化,在成均馆大学等设置儒家文化研究所,进行文化阐释和研究等。此外,韩国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地域特色结合,以区域文化丰富教育层次,全国仍保留着数百座乡校、书院、宗庙等传统文化机构或组织,为地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精神坐标。
可以发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转译并非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激活当代文明的文化基因,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明进行转化和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包含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使文化教育更加多元和贴近实际。
教学方式
在手脑并用中提升学习体验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早期阶段,多个国家以经典文献讲授为核心,试图通过知识灌输实现价值传递。然而,这种模式逐渐暴露出脱离现实语境、陷入说教窠臼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近年来,国际教育界普遍倡导参与式学习,强调通过情境创设、项目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构文化认知。
英国作为视传统文化为珍宝的欧洲国家,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席位。英国的教育方式突破单一讲授模式,构建“体验、批判、创造”三位一体的方法体系,如注重构建社会化学习网络,将博物馆、档案馆等纳入学校教育。此外,在教学设计中,强化问题导向,课堂上超过一半的内容为开放性设问,如分析考古证据重建中世纪村庄,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和批判思维。
韩国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形成了较为立体的推进机制,广泛利用博物馆、宗庙、书院等文化场所开展教学,使传统文化从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感知。同时,借助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媒介传播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学习兴趣和认同感。
以工程教育闻名的德国,重视通过手工技艺和工艺美术等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如木工、陶艺、编织等传统手工艺被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以确保这些技能得到延续。
这些国家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被动接受的知识难以内化为文化认同,参与式学习则通过做中学、用中学、悟中学的路径,使文化成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生活实践。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内容从“文本记忆”向“文化体验”转型,使文化教育成为可感知的生活阅历。
教育保障
在多元协同中筑牢支撑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化的规范保障。国际经验表明,仅有政策号召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法律规范、资源投入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
俄罗斯采取多维度措施保障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在制度保障方面,《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法》等明确规定,传统文化教育为义务教育必修内容,要求中小学开设俄语文学、民间艺术、历史等课程。此外,俄罗斯制定《国家文化政策纲要》,将传统礼仪、手工艺等纳入基础教育,并在师范院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定向培养相关师资。在资源保障方面,俄罗斯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与非政府组织和文化机构合作,邀请民俗专家、艺术家到校开展讲座和工作坊;利用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教育资源进行实地教学,学生作为志愿者提供导览服务并分享知识。此外,鼓励学校和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典和社会文化活动,强化文化体验。
法国实施“文化例外”政策。法国认为文化不同于其他商品,它们承载了国家身份、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这一原则被欧洲国家广泛借鉴。在教育层面,法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持为核心,构建了规范化、体系化的教育实施模式。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法国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幼儿时期至高中阶段均开设了相关必修课程,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综合来看,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强化法律规范,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学校与博物馆合作,建立一体化的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政策倡导、制度支撑、资源保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真正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
(阮红环系赣州师范大学讲师,刘佳系扬州大学教授。本文系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22-14-31]成果)